天天学《论语》第23天——老有所养,不算真正的孝

为政篇

2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人认为只要养活父母便算是孝了。即使狗和马,也一样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没有一片敬心,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

孔子指出一个现象:大多数人认为,孝就是能养。放到现在就是说,子女觉得给父母买了房,买了车,带父母去旅游,给父母钱就是孝,说到孝敬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

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至今,人们所谈的孝多半是能够赡养父母而已。所谓赡养,就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费用的行为。也就是说,做子女的多数认为应当对父母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责任,应在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帮扶。

但是,这种行为缺少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恭敬,因此并不能算作是真孝。

孝的真义是什么呢?“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

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只给钱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不孝了。

孔子在本章中强调,身为子女者不但要赡养好父母亲的身体,还要养好他们的心。“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教养成人,儿女们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不过,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应在心里想着父母、敬着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心存尊敬与爱戴,才能给父母带去快乐和幸福,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开心一些,以免留下遗憾。

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尽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天学《论语》第23天——老有所养,不算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