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文/夕小颜

01

你的身边有这么一类人吗?他们是人海里的孤岛,待人友善却又拒人千里之外。在人情往来已成常态的社会,他们始终无法学会如何接受帮助,更无法寻求帮助。

我曾遇到过一座孤岛,所以我想和你讲讲她的故事。

孤岛的原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很多人能在她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02

大一的公选课总是惬意而无聊的,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在下面有一句没一句的听着,手上却在忙着自己的事。我本来在写高数,但题目太难了,老师的讲课声让我无法进一步思考,索性就不写了。

正是因为这个契机,我才注意到身旁的女孩。她眉头紧锁,脸色苍白,下巴抵在桌沿,双手紧压肚子,看起来很痛苦。我低下头轻轻问了句:“你生病了吗?要不要去医院?”

她显然被吓了一跳,点点头又摇摇头,艰难的说了句:“还是不麻烦了。”

止于陌生人的热情,我没有继续询问,但是下课后,我还是坚持陪她回了寝室。回去的路上,她告诉我她叫小妍,她只是痛经而已,回寝室休息一下就好了。

我们回去时,小妍的室友还没回来,我帮她打了热水,给她泡了一杯红糖姜茶。她双手捧着水杯,轻声说了句“谢谢”。我们寒暄了几句,互加了微信。

其实这件事对我来说,不过是个平凡不过的小插曲,没有给生活带来一丝涟漪。如果当时不是她,而是其他人,我也不会袖手旁观。可是在小妍眼里,它并不平凡,当然这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03

自那以后,小妍经常给我送点小礼物,有时候是奶茶,有时候是榴莲千层,都是些我爱吃的或者喜欢的东西。可想而知,小妍一定在送礼物之前做足了准备。我知道小妍是想表达感谢,但在我的认知中,送个一两次还可以理解,可她至少送了十次。

后来有一天,我约她出来吃饭。在饭桌上,我终于说出了一直想说的话:“你送了我那么多礼物,今天这顿饭就当还礼啦。我知道你想对我表达感谢,心意我领了,礼物就别送了哈。”

她低头沉默了很久,最后说了句:“你知道吗?我从未遇到过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过。可能你认为你的善意不足挂齿,但在我眼里,它就是黑夜里带来温暖的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可以,我想和你聊聊我的故事。

初中时,爸爸用摩托车载我上下学。夏天的时候很热,我就跟爸爸说,我想买顶太阳帽。爸爸没有给我买,反而训斥我,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后来我想买任何东西,都会直接买,买不起的就攒钱,攒到够了的那一天。现在想来,我已经好几年没有求父母买过东西了。

高中时,我智齿发炎,疼到受不了就找班主任借了手机。我给爸爸打电话,问他能不能来接我,但他却让我自己回去。后来有一次,我在学校发高烧,烧到浑身酸痛,坐在椅子上身体都会控制不住的往下滑,连班主任都劝我回去,可我偏不。我当时就想,我还不如病死在学校里,也比回家好。”

小妍很努力憋住的眼泪,在说到最后一句话时瞬间决堤。她痛经流泪的时候,我可以送她回寝室,给她泡红糖姜茶;但她因往事流泪时,我却什么都做不了。

或许我早该看出来,小妍超乎寻常的隐忍、不同寻常的举动背后,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本该察觉到,本该小心翼翼的守护她的秘密,不要让她揭开伤疤袒露伤口,再次感受到同过去一样甚至加重的痛苦。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或许只有多回忆回忆,回忆到再回忆时已感受不到痛苦,才算一种真正的解脱。

那顿饭,我们吃了很久,却吃得很少。往事是一个合格的下酒菜,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开胃汤。此刻即便是山珍海味尽在眼前,也怕是味同嚼蜡。

图片来源于网络

04

中国的家长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对待孩子要么是有求必应,要么是有求无应。有求必应是溺爱,有求无应是缺爱。

当孩子真正需要你们的时候,为什么要狠心拒绝本可以轻易满足的请求?况且那些请求本不过分。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日积月累的把热情冷冻成冰。等孩子长大后,反倒埋怨他们不亲近自己。

有些人是很可怜的,他们虽有父母,却注定漂泊无根。因为于他们而言,家并不是值得依靠的港湾,只是一座有父母在的房子而已。无处安放的灵魂最胆怯,最亲的父母尚不能依靠,其他人又凭什么值得信赖呢?索性一切都自己扛吧。

知道吗?这世界上有很多个小妍,他们名字不同,性别不同,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上演着相似的剧情。父母太多次的拒绝,已让他们无法去接受帮助,更无法去寻求帮助。他们是人海里的孤岛,待人友善却又拒人千里之外。

那些一直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后来都学会了孤单成长。但我同样相信,会有人乘风破浪,抵达他们的孤岛,成为他们暗夜时光里最温暖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一直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