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如何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

唐朝初年,随着唐王朝的不断西扩,为了维护丝绸之路安全,加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立安西都护府。然而,吐蕃崛起之后,便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权,再加上后突厥叛唐占据漠北,武则天又于长安二年(702年)另设北庭都护府。

“安史之乱”中,由于唐朝从陇右、河西抽调大量精兵回师平叛,导致陇右、河西防御空虚,吐蕃趁机攻占陇右、进兵河西,导致唐朝与西域联系彻底被切断。正如《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所言,“出时铁军少年郎,战死已是白头翁。四十二载守西域,何日再见长安城”,西域唐军苦苦坚守长达近半个世纪,最终还是被吐蕃攻陷。

唐朝西扩设安西大都护府,吐蕃崛起后开始与唐争夺西域

回顾大唐历史,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开创大唐基业开始,唐朝初期对外始终呈现征战扩充态势,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大唐铁蹄冲出西域、直抵中亚,重开丝绸之路,而为了统治西域地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唐朝先后于西域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因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唐太宗派侯君集、薛万彻率领大军攻打高昌,麴文泰病死后其子麴智盛投降,唐朝遂于其地设西州都护府。同年九月,又于高昌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用以针对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府第二任都护郭孝恪(前任为乔师望)奉命率军攻破龟兹,之后安西都护府治所便多次在龟兹与高昌之间来回迁徙,最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定于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并于属地分设州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随着唐朝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攻灭西突厥,以及唐朝的不断详细扩张,到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时,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区域已经极为庞大,其辖地不仅包含了今天的新疆地区,甚至还包括了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地区。

就在唐朝不断向西扩张之际,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也已经悄然崛起,渐渐与唐朝开始产生摩擦。早在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松州之战”爆发,松赞干布便借口吐谷浑阻挠自己向大唐求亲,出兵二十万入侵吐谷浑,唐朝则派侯君集、牛进达率军五万帮助吐谷浑击退吐蕃。此战后,松赞干布终于见识到了唐朝的强大,而唐太宗也意识到了吐蕃已经崛起,于是唐太宗将远房侄女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双方和亲修好,此后数十年内相安无事。

随着唐朝和吐蕃关系的日益缓和,双方来往日益密切,汉文化开始不断输入吐蕃,这使得吐蕃实力愈发壮大。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掌握了吐蕃大权的大论禄东赞,开始再度推行扩张政策,吐蕃与唐朝围绕吐谷浑和西域归属问题冲突再起。

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起,吐蕃便已经开始频繁攻击吐谷浑,并最终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攻占吐谷浑,吐蕃北境开始直接与河西、陇右相接,直接威胁了唐朝河西、陇右和西域安全,唐朝因此开始积极谋划帮助吐谷浑复国。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导致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事已至此,唐朝不出兵已不可能,唐高宗于是派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等率军五万出击吐蕃,然而却在“大非川之战”中惨败。

“大非川之战”后,吐谷浑复国计划彻底泡汤,从此散居于青海、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分属吐蕃、唐朝统治,而吐蕃则就此一跃成为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豪强。此后,双方围绕西域归属多次交战,双方各有胜负。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重新收复安西四镇,安西都护府重新移至龟兹。而由于后突厥叛唐攻陷漠北,从东北部威胁西域安全,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武则天又于长安二年(702年)设北庭都护府,负责管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则只负责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地区。

“安史之乱”后西域防御空虚,吐蕃切断唐朝与西域联系

由于唐朝与吐蕃关于西域的长期争夺,唐朝对于吐蕃的进攻也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唐玄宗时仅在河西和陇右便驻扎了14.8万精兵,同时于开元年间设立河西、陇右、剑南三个节度使,全面防止吐蕃的进攻。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却全面打破了唐朝的部署,由于中央朝廷的节节败退,导致不得不从河西、陇右抽调兵力回师平叛,结果导致河西、陇右兵力空虚。与此同时,吐蕃赤松德赞不仅解决了内乱,而且兼并了剑南道管辖的诸羌羁糜州,可以集中兵力与唐朝争夺西域归属。

对于夺取西域,吐蕃的战略意图也很有针对性,重点针对的就是作为唐朝联系西域的咽喉地区,所采取的方式便是蚕食边境军事据点,然后重点破陇右,遮断河西、孤立西域的战略方针。此时唐王朝由于正值内乱,根本无法顾及西北防御,结果导致吐蕃接连攻破陇右诸州。

丧失陇右后唐廷与西域联系中断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先后攻破威戎军、神威军、定戎军、宣威军、制胜军、金天军、天成军等军,又于次年攻取廊、霸、岷等州及河源军、莫门军等军。宝应元年(762年),“陷临洮,取秦、成、渭等州”,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又攻入大震关,攻取兰、河、鄯、洮等州,结果唐朝“陇右地尽亡”,并于同年10月进逼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

虽然这次吐蕃进入长安,最终被郭子仪所逼退,但陇右被吐蕃占据后,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彻底中断,由于无法得知西域的具体情况,唐廷甚至一度认为西域已经沦陷。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五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才有一支西域唐军冲破重围,来到长安向唐代宗禀报了西域的情况。

至此,唐廷才知道,原来北庭节度留后曹令忠(后赐名李元忠)和安西四镇留后郭昕(郭子仪之侄)仍然在率领仅剩的唐军,与沙陀、回鹘军队联手坚守北庭和安西。对此,唐代宗下诏褒奖他们,“不动中国,不劳济师,横制数千里,有辅车首尾之应。以威以怀,张我右掖,凌振于绝域,烈切于昔贤。”

残余唐军坚守长达几十年,最终仍然被吐蕃所攻陷

攻占陇右之后,吐蕃自陇右继续向西用兵,开始逐步吞并河西地区,当时河西下辖凉、甘、肃、瓜、沙、伊、西等七州,其中伊州(762年)、凉州(764年)和肃州(766年)已被吐蕃攻占,而瓜州(776年)、沙州(781年)、甘州(781年)也随后陷落,只剩西州还在苦苦支撑。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昕与李元忠一起派使者,借道回鹘赶赴朝廷上奏情况,唐德宗对于他们予以了嘉奖,并任命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北庭节度使,赐姓名李元忠;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并且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而直到此时,唐军在西北的艰苦抵抗情形,才被朝廷所得知,例如根据《旧唐书》记载,伊州刺史袁光庭坚守伊州多年,直到士兵全部战死、粮食全部吃光,袁光庭无奈之下先杀妻子,然后自焚而亡,唐德宗得知后,追赠其为工部尚书。

由于陇右和河西的全面丧失,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已经彻底断绝,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朝全面衰微,因此,虽然此时西域的抵抗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但唐王朝对于这些留守的大唐将士,已经无法给予实际性的帮助,这些名义上的嘉奖,也仅仅只能支撑一下士气罢了。

建中四年(783年)形势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无奈之下向吐蕃请求援兵,吐蕃则借机要求唐朝割让今甘肃、宁夏一带的径、灵等四州,并要求唐朝正式割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西域辖地。唐德宗无奈,只得予以应允,并诏令西域唐军“递相慰勉,叶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图近路,复归乡井,重见乡亲……如有资产已成,不愿归此(内地),亦任便住,各进所安”。

不过,由于吐蕃军队出兵后并不积极进军,反而趁机劫掠今陕西武功一带,因此唐德宗最终拒绝履行约定。

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吐蕃军队以在怛逻斯之战中背叛唐军的葛罗禄部,以及白服突厥作为向导,大举进攻孤军坚守的北庭都护府,虽然与唐朝交好的回鹘率军救援,但却被吐蕃击败。孤立无援的北庭都护府,最终于贞元六年(790年)陷落,北庭节度使杨袭古(李元忠已于786年去世)率领两千多残兵退入西州,但次年西州也被吐蕃攻陷,杨袭古则被盟友颉干迦斯诱骗至牙帐杀害。

由于北庭陷落后,唐朝与安西的联系彻底断绝,因此关于安西都护府的失陷时间,史料并无明确记载。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另有说法认为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随着回鹘分裂、龟兹独立建国,安西都护府才算彻底失陷。

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再也无力支援西域,驻守于安西和北庭的唐军,独自坚守西域地区长达四十年,正如“满城尽白发,死不丢陌刀。独抗五十载,怎敢忘大唐”所言,曾经风华正茂的大唐官兵,在北庭和安西陷落之时,已经是满头白发。

张义潮曾一度收复河西陇右十二州

不过,在西域陷落半个世纪以后,归义军张义潮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在沙州发动起义,历经十三年苦战,先后收复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凉州等河西、陇右十二州,并重新与大唐建立联系。然而,由于归义军孤悬在外,唐王朝对于这支军队却是充满了猜忌,非但未予以支持,反而试图削弱归义军势力,结果导致归义军最终陷入分裂,唐朝也就此彻底丧失了收复河西、陇右和西域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如何丢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