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

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老师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如果你说话忠诚可信,做事笃实恭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你也行得通。“蛮”,是南方少数民族;“貊”,是东北方向的少数民族。如果你说话不忠信,做事不笃敬,就是在自己家乡也行不通!“州里”,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二十五家为里,指自己家乡。

所以,要随时把忠信笃敬四个字放在心里,你站着的时候,就好像“忠信笃敬”四个大字立在你正对面一样;乘车的时候呢,就好像这四个字刻在衡(车前的横木)上。时时刻刻不忘忠信笃敬,就走哪都行得通!子张听了,把“忠信笃敬”四个字,写在自己束腰的衣带上。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论语》第15篇“卫灵公篇”的第4章。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就是孔老夫子说:无为而治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能够做到的,我知道的只有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做了什么呢?首先就是自己恭恭敬敬,然后他能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无为而治是一个非常高的层次、非常高的境界,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无为而治,不是让你不作为,要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你要足够的有为,才能够无为才能而治。

举个例子,你看有的老师写字特别好,他随手写出来的就符合三平五度的原则,怎么看怎么舒服,好像他没有用功夫,他真没有功夫吗?不是的。

是他底下做了无数的功夫,练了千百万次,已经把这些东西烂熟于心,胸有成竹了,在表现出来的时候是随手写的东西,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合乎法度。

舜之所以能够做到无为而治,首先是他自己很恭敬,恭己,恭恭敬敬,哪里恭敬呢?大家要知道,态度上恭敬,做事上恭敬,而且他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

就像我们这个以前学到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像北斗星一样,你在那个位置上不动,其他星都会围绕你转,各安其位,不要乱蹿,自己做个榜样,定个标准,让别人去模仿你,心甘情愿的追随你。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

这一章是子张问行。我们先来看原文。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于绅。

首先说一下子张,子张这个人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因为他在前面出现过,是一个孔子的比较年轻的学生。

他曾经向孔子问,如何学干禄,就如何去做官,如何就能够让自己升职加薪,得到更多的薪水。在这里他又出现了,向孔子来讨教。

第二个,来解释一下“行”。“行”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走到哪儿都行得通。或者我们俗话说的吃得开,干啥都好使,别人支持你,愿意帮助你。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出行、出使,也就是外交工作。

这两个哪个对呢?就看大家自己理解了,你认可其中一个也可以,两个都认可也可以。我们不是争它对或错,因为我们无法去找孔老夫子去验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解释,自己切己体察一下说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这回事?

如果认可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他的这个道理记下来,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让自己真正的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不管子张问如何才能够行得开,让别人都认可,还是说出去做外交的时候如何能够把外交工作干得漂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看孔子怎么给我们支招。

这里面据《史记》记载,这段话同样是在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被围困的时候,绝粮了,遇到了困难,全体人都有性命之忧,不知道能不能过得去这一关。

弟子们在这种情况下都在向孔老夫子来发问:怎么办?孔子的回答一以贯之,还是还是那些可能已经重复了千百遍了说辞。

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

这里面“蛮”指的是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一般说南蛮子,北方人好说南蛮子,就指的是南方人,貊指的是东北的少数民族,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等,是貊。

孔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告诉子张,一个人首先要约束自己,从哪里来约束自己呢?无非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说话和办事,说话要忠、要信。做事、行要厚重,要尊敬。

这样的话即便你到了蛮貊之邦,少数民族地区,语言都不通,你依然可以行得通,依然能够和他们处好关系,让他们认可你。

但是如果你说话不忠信,做事不笃敬,就是你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的单位,或者说在自己的家里面,就未必能够行得通,身边的人也不一定服你。你做事,想办什么事,也未必能够办得成。

“州里”是这样的,五家为邻,五邻二十五家为里,二千五百家为州,指自己家乡,自己小时候长大的地方,按说各方面都很熟,有地利优势,所以要随时把忠、信、笃、敬四个字的放在心里,那怎么样放在心里面呢?

就是说你站着的时候,就好像忠、信、笃、敬四个大字就在你的正对面一样,随时能够看到它,随时在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和行,要按这个标准来说话,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事。

乘车的时候,就好像这四个字刻在衡上,也就是车前的横木上,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站着还是在车里坐着,你心里面都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刻在哪里啊?其实就刻在你的心里面了,成为你的潜意识了,它无处不在,都在影响着你,成为你人生的信条。

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到哪里都行得通。不管你是做事还是搞外交、搞商业,都能够吃得开。

子张听了以后,他是深受感动的,觉得老师说的太好了,这是至理名言,应该要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怎么做的呢?他把这四个字写到了自己的束腰的衣带上。

我们知道在过去都是扎腰带的,当官的有官袍,上有玉带,绕肚子一圈儿。

那不是官袍的话它也有带子,子张就把这几个非常重要的字就写在了腰带上,随时提醒自己要按孔老圣人教的去做。

就像我们现在每个人往往都会有自己的座右铭,自己特别认可的,也会记在本子上,或者说作为手机的屏保,随时看一看,提醒自己。

大家不知道最近有没有注意,平常不发朋友圈的我,现在也会发一条朋友圈,就是每天书写幸福。

在书法营里面,每一天有一句话,非常精炼的句子,把它写下来,其实也是把这种概念通过写的方式,记在心里边,提醒自己作为人生的信条、作为原则。

因为大家都知道,思维指导行为,行为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结果又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认知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财富。

大家肯定会说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太耳熟能详了呀,我知道啊!

是的,我相信没有听说过的人基本没有,但是能够做到的人有几个呢?

大家想一想,不是我知道了,我听说了我就真知道了,而是我真正的做到了吗?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小人知之,所以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才会去求知,才会越积越多!

以为自己知道了,那就会堵塞了自己学习的路,越知道的越少。而越少就会越自大。

那忠和信,司马光有一句话高度的概括说:️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忠就是对别人的事要尽心,一件事没有办成,我们往往会说我尽心了、尽力了。这个时候要问问自己,尽心了没有?你尽力了,你尽心了吗?往往说我尽力的人是真没有尽心,只是敷衍了事。

比如当拿到一个任务的时候,你回答说我尽力去办。当这样说的时候往往就是根本不会尽力,甚至连做都不做;真正尽力的人,会说:好,我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没有全力以赴,没有不遗余力,不动脑子就不叫“忠”。下对上要忠,员工对领导,孩子对家长要忠,上对下就不要忠吗?不是,是一样的,也要忠。

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忠道是什么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领导者对下属最大的忠。

“忠”也就是心中始终装着别人。

“信”是什么呀?就是诚!

司马光说:“不欺于己曰信”,一语中的。朱熹说过:“诚者何?不自欺”,不欺骗自己就是诚。

因为你若要欺人,必先自欺,给自己找理由,骗得自己心安理得了,再去欺负别人。自欺欺人,还有欺神,自欺是起点,所以修身要从自己、从起点、从根子上用力,

一件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到底是为了公理正义,还是为了我自己?

所以这个诚信、忠信不是简单的说到做到、守信用,而是一种非常深的修养。

大学里讲诚意正心,中庸讲至诚无息。

“笃”是笃实,忠实,厚实,靠谱,就是个实在人,如果你能让人别人夸你,觉得你这个人实在,可以信赖、靠谱,那比什么评价都管用。因为跟着你不吃亏,不用担心被你算计,你说到能做到!

“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尊敬。我们前面讲过敬天敬地、敬人敬事,你对别人尊敬,态度上重视,真正把他当回事儿,他能够感受得到的。你如何对他,他就会如何对你,无论言语还是行动,你都做得好。

言忠信,行笃敬,这样的话,你说你到哪里吃不开呢?到哪里出使会有问题呢?把这么重要的行为准则,印在自己的心里面,刻进自己的潜意识。

如果没有做到,那么在形式上就要做到像子张,他就把它写在自己的衣带上,随时提醒自己。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对哪些信条是非常认可的?希望能够每天都对照一下自己的。如果觉得你非常认可,还没有说成为自己的潜意识的话,是不是也像子张一样把它记在最重要的地方,让自己随时能够看到,随时来提醒自己呢?

我想这才是真正认可,就像南容三复白圭一样,这样我们的修养肯定差不了。

好了,今天这一章就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说的是卫国的两个大夫,一个是史鱼,一个是蘧伯玉。那孔子对这两个人的评价是什么呢?在他们身上有什么故事呢?

我们明天六点半在一起学习和探讨,感谢聆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