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定一个能真正能完成的计划

(定了那么多计划,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满,你制定了一个计划。

第一天早晨,你没能起床,所以早晨起来先看一小时书的安排就先不提了。到了办公室,你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开了微博,因为手头没有着急要做的工作,所以“戒微博”这个安排也可以暂缓实施。

刷了半天微博,顺带做了点工作,就已经是下午了,你有点沮丧,心想是不是看点工作上的资料。终于把微博关了,但又顺手拿起手机,想看下朋友圈再看资料,于是……

下班回去路上,想要按计划听点英语,但是真的很累了,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下班时间就那么累。

一天也没干什么,但下班回家就是会感觉很累,你计划本来是安排出门去搭讪10个陌生人,或者看3个小时会计书,但是还是把这些事都放下了,先看两集“权力的游戏”。

看到1点才依依不舍关了电脑,明天早晨计划6:30起床怎么办,睡太少了啊,哎,闹钟设8点吧,睡不好一天都没精神。

这一天计划实施的……零分,但是没关系,还有明天。

哦,不对,明天早上已经不能按计划时间起床了。

那就后天吧。

从后天开始,好好实行计划。

……

朋友,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经历?

实际上,上述事迹是我本人曾经的故事。可能不是完全准确,但基本情况如此。

每次制定的计划,都堪称完美,一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看一遍都能带给人极大的满足感。

但是真正要做的时候,总是有种种事由让你无法完成。

大多数时候,你没有按计划去做,只是一些小事,小到你都记不住的小事,或者只是你一个念头,一个你难以捕捉的念头。

你会下意识的把计划推到下一天,反正永远都有下一天。

你是对的,永远都有下一天,你永远都可以从下一天开始,理论上,今天没有执行计划,还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明天开始,计划也不会打折扣。

——这就是真正的麻烦所在,假如明天开始就晚了,那么你可能无论如何不会放过今天,但是既然明天开始不晚,那么就推到明天开始。

拖来拖去,计划无疾而终。

等到你再次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这个糟糕的循环就又开始了。

久而久之,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会隐隐约约知道,这又会是怎样的结局。

你的信心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1 接受自己不是一个产出很高的人

计划得不到实施,实际上别不完全是执行力的问题。而是计划难度太大,你对自己期望太高。你可能觉得计划只是普通任务的罗列,只要不偷懒一定能完成,但实际上普通任务的罗列就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原因是人的产出是一步步增加的,这是客观人规律。

那些很年轻就产出很高的人(比如可以整天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或者一天能背4个小时的英语单词),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高产出的工作和学习习惯。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那么高的产出能力,你是不可能一下子做到那种程度的。

简单的说,如果你现在一天只有4个小时的高效工作、学习时间,你需要1~2年的时间,提升至8个小时,再1~2年时间,提至12个小时。

这还是在你坚持努力、方法正确的前提下。

现在就把一天排满12个小时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 制定一个能够完成的计划的技巧

计划应该以过程为导向,而不是结果。

虽然最终我们追求的是结果,但是如果计划上就列出了结果,那么压力就会过大,你的关注点会偏移。

计划应该是“每天背单词1小时”,而不应该是“这个月记住2000个单词”。

计划的目标应该是“养成习惯”。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在你产出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你更应该想办法如何较少的耗用精力来达成目标。

办法就是“养成习惯”,一项工作一旦形成习惯,你就不会视其为工作,理想状况下,你甚至会觉得是一种放松。

例如你决定要练字(现在大概很少有人有这个想法了),那么一开始你可能要刻意去养成习惯,但是到了后来,每天15分钟的练字时间可以让你身心放松。当然要到这个状态是很难的,需要多年的练习。

每次制定的计划,应该以1~2个月为限,其目标应该是初步养成1~2个习惯。

例如,你可以用两个月的时间,培养自己两个习惯:早起、每天读书一小时。

这两个习惯看上去不需要用两个月时间来专门养成,这是对习惯养成很大的误区。任何一个微小习惯的养成,都极需要耐心。

两个月中,你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也可以不做,每天确保按计划时间起床(比如6:30),确保读书1小时。

在某一天做到这两件事很容易,但持续两个月并不容易。一旦你能够坚持下来,你会发现早起和读书成了你的“习惯”,你早晨会自动起床,不再想多睡半小时,每天会自动想着找时间来读书。

早起本来是极为消耗意志力的,但养成习惯之后,听到闹钟你会像弹簧一样从床上弹起。自然度过最不清醒的那个时间段。

这种习惯的价值是极大的,远超你的想象,为了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习惯,花上一年的时间也是值得的,更何况是两个月。

两个月后,一旦初步习惯养成,你就可以计划下一个习惯了。(同时原来的习惯还要继续巩固,永远都要巩固。)

例如,你可以计划戒掉微博、在上下班路上听半小时英语,那么接下来两个月时间里,除了继续原有早起和读书的习惯,你要再加进这两个新的习惯事项。

这就是可执行计划的精髓:把计划分解成要养成的各项习惯,然后分阶段增项实施。

不要把自己想做,或者觉得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一股脑的写在一张计划表里面,那样只会让你崩溃,让你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推到明天。

相反,要想想自己应当养成哪些习惯,有点耐心,从培养习惯的角度去制定计划。

一年下来,在执行到位的情况下,你能养成不少习惯,到最后,工作和学习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你的“缺省状态”,也就是默认状态。

习惯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从习惯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有的事情做一次或者不做一次,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只要是可能会破坏习惯,就要非常重视。

3 结束制定计划的痛苦循环

我们之所以会反复制定计划,又完不成计划,有其内在的根源。

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潜意识里并非是想要完成计划,而是想要摆脱当时对自己的不满。

当你觉得你不该以当前的状态生活,当你觉得你在挥霍时间、浪费青春,你的第一个念头不是立刻行动起来,做你当下能做的第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而是制定一个计划。

这就是痛苦循环的根源。

制定了计划,执行与否在于以后,而制定计划的时刻,你感觉到一种满足——好像你已经在执行计划了,你不是那个不争气的你了,你已经变成你应该是的那个人了。

这,就是计划对你来说最大的作用。

这种满足是即时的,仿佛止疼药一般,对自己不满的时候就会拿出来吞几颗。

然而,后来计划不能执行,却又增加了新的痛苦,更多的痛苦,于是你又继续制定计划。

要结束这个痛苦循环,你要做的是,理解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接受现在自己产出低下的事实,循序渐进的培养习惯。

不要用“止疼药”来应对痛苦,要接受痛苦。

一定要做现在就可以做的事情,而不要计划去做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不是那么容易领会的。

也许你要经过更多的磨砺才能真正做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回,定一个能真正能完成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