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

昨晚下班,陈先生带着他的好基友一起来接我下班。我们住的特别近,他俩又是一个单位的,所以我们也是什么都说,他损我一句,我能损他三句。但昨天突然他和聊起了读书,这个八百年不会看书的人勾起了我的回忆……

小时候,爸爸妈妈并没有给孩子买书的观念,只知道要好好学习。但老王特别明智地把我送进了一个大学的附属小学,我的小学同学都是大学老师的子弟,是他们开启了我的读书。但在低年级的时候,我看的最多的是漫画,比如《老夫子》。有一次,去同学家给她过生日,我看到了她屋里的书柜里放了满满的书,各种各样的,心之向往。

大概在四年级过年的时候,老张只给我留了不到一百块的压岁钱,姐姐带我去购书中心玩。我们泡了整整一天,我左找一本右找一本,姐姐还说我:为什么不好好看书?因为我满脑子想的是我的钱够买哪本书?我要买哪一本?最后买了一本《格林童话》,要将近六十块。我拥有了第一本书。

我清晰地记得整过寒假是这样的,晚上不睡,看;早晨不起,看。不知道这本书看了多少遍。最后借给发小,至今没还我!

然后,我发现书店的书太贵了,根本就负担不起;就发展到了去旧书摊上买。我记得我买过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我以为是一本“热闹文学”,没想到啊,但还是看完了。最后也被同学借走了,同样没有还给我。

到了中学,学校有图书馆,我每周都去借两本,保证一周看完。那时候的钱都买了《青年文摘》、《读者》、《萌芽》了。从这些杂志里,我认识了郭敬明、韩寒、蒋方舟、蔡骏,我们在班里掀起过郭敬明风、韩寒风……因为一个班就那一本,都是排着班儿看,我最高记录是一个晚上看完了整整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现在虽然不再看这些人的书了,但也没有了熬夜看书的“斗志”了。我还记得当时老是借一位同学的《儿童文学》,这个同学现在成了我的老公。

初中天天看杂书,忽视了学习,尤其是数学,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显然中招一定会失败,老王非要把我送进卫校里,理由是他朋友是那的领导。我的脾气比他还拗,最终他把我送到了老家比较好的一个高中里。那里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灰色的,生活习惯不习惯,我说话别人听不懂,独立能力欠佳,精神世界匮乏。高一的时候,多少次打电话让老王把我接走,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整个高中我都在努力学习,因为深知初中的基础。我在那三年只看过几本杂书,记忆最深的是《老人与海》,我利用整整一个中午自习看完了,整个自习,班主任冯老师不知给了我多少白眼,他也深知我是顺毛驴。之后他找我谈话,我一句说的他无话可说,但说完就后悔了,承诺月考一定挤进班级前十,冯老师满脸的不相信。月考之后,第二名。从此,冯老师老用这样的方法收拾我。

到了大学,看到那么大的图书馆,心花怒放。别人的大学大部分是在社团和恋爱中度过的,那真的是花花世界啊。我的大学除了和室友贫嘴、上课、写小论文外,就是泡在图书馆。也可能是因为学的是中文,也可能是文学老师要求的严格(每讲过一个作家都让我们写读后感,算最后学分)。我从古代作家一直读到了当代作家。在古书籍管中看《金瓶梅》,我和小歌一直认为并没有什么啊,社会把它妖魔化了,和余华、王小波的书比起来,这算什么呀。在大学里,我养成了看一位作家的书,必须把他在图书馆里能借到的书都读完才能看其他作者的习惯。我看萧红、萧军、张爱玲、郁达夫……还因为看鲁迅的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就某个点儿和老师争得眼红脖子粗,但当时我觉得我的理解就是正确的,最终老师说服了我。我也大学遇见了我最爱的作家——路遥。他的《平凡的世界》简直到好了,基本每年都会读一遍,它在我心中排名第一。老师当时说看书有感触就应该写一篇文章出来,我没写,我怕再读时有局限性,也怕毁了那种感觉。看了这本书的电视剧版,只能说比《白鹿原》电影版好太多了,但还是没法和书比。所以现在我看过的书,拍成了电视、电影,我是不看的,还原度再高也是毁原著。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冬暖夏凉。在这个季节没事的时候,都会找个靠近暖气的地方,借本书,暖暖和和地读,读累了,和同学贫几句嘴,气氛正好。整个图书馆,差不多所有的场馆,我都“到此一游”过,当时的生活真是惬意。整个大学我过得十分充实,但现在想起来,应该谈个恋爱的。

毕业了,空闲的时间就不多了,看的也少了。有时候会好长时间不看一本书,心态浮躁了才去恶补一本,它们已经是药了。到了现在,看的最多就是专业书了,它们不是书,是硬骨头,即使不喜欢,也要啃下来。

我说不清书到底给了我什么,但我却深深爱着……这就是我的读书,和读书狂人比不上,但确实收益良多。现在我也有了整整一个书柜的书了,但我依然羡慕着那位小学同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