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自得读书法

王阳明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大儒”,他为学不拘泥文字常被人们提起。然而,不少心学爱好者爱讲王阳明不拘泥文字或书本,甚至以此认为自己懂心学,事实上他们大部分都忽略了王阳明不拘泥文字或书本的前提:王阳明读了很多书。

简单来说,一个不读书、不愿意读书的人,是没有资格说不拘泥文字、不拘泥书本的。

来看看王阳明的原话,他说:

凡观古人言语,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滞于文义,则靡有孑遗者,是周果无遗民也。

这句话大意是说读古人的话,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想法去领悟其主旨,如果拘泥于文字的表面意义的话,没有学问可以传承下来。以意逆志,即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语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靡有孑遗,即没有遗留,语出《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这句话也说明从孟子到王阳明是一脉相承,两人的学问都是自得自学。

不仅读书不要拘泥文字,涵养功夫也是一样。王阳明说:

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说理愈难。若着意在精微上,全体功夫反蔽泥了。

儒家自得之学一脉相承,例如北宋大儒程颢也认为读书应该重义理、重致用,读书要看大势,不要咬文爵字而导致字字相矛盾。他说: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

南宋大儒朱熹也说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读书求读通、多读书而不拘泥书才是心学的读书法,不仅读书不要拘泥,写作也不要拘泥,与王阳明同时的大儒湛若水认为不只是利欲才是欲,心有所拘泥而不知变通,也是欲。他说:

匪直利欲之为欲焉耳,心有所偏滞焉,亦谓之欲也。今夫读书非不为善事也,作文非不为善事也,过用其心,失其中正焉,皆欲而已。

读书,是我去读书,不是书读我。当然,你首先要去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学的自得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