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是聚焦史实本身,还是史实的现实意义?

大家好!

近几年来,国学大热,引发了读史风潮,通俗类历史读物取代了严肃的历史书籍,成为大众的阅读首选,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历史通俗电视剧,以历史正剧的倍数疯长,快餐式历史媒介也呈指数级增长。这里我不做评判,而是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大家聊一聊读史这件事。

首先谈一下阅读这件事,在我眼里,阅读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功利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兴趣,同时也是一种应该终身养成的习惯。

基于这一观点,我认为的终身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习”。人生苦短,我们应该将自己活成多元化的人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们短暂停留的这个孤独星球,了解她的过往,了解她的一草一木,了解各种奇妙的生灵,了解过去的我们,在历史遗迹中畅享过去的辉煌,岂不妙哉?

下面我们来看看,从广义学习的角度,是聚焦史实的现实意义好,还是聚焦历史本身好,或是两者都对我们有利。

聚焦史实的现实意义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在读史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做到以史为鉴,即结合特定历史背景,对一个或多个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或对生活在当时的历史人物进行行为分析和揣摩,从而引发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为我们的现实工作提供一些有力参考和佐证,或者作为灵感来源。

以史为鉴非常重要,很多时候也能够让我们避免犯相同的错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历代史家为我们留下了浩瀚史料,留给了我们丰富的历史记录,涌现了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优秀的著作,历史人物在史家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宛如现代人一般走到我们面前,像老友般与我们对话。

无论是对酒当歌的文人墨客,还是金戈铁马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是高明的,在另一方面却犯着错误;在某一方面是政治精英,在另一方面又是杀人魔王。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存在。

而很多历史典籍则成为了我们的教材。

以《孙子兵法》为例,书中收录的兵法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深化,其中蕴含的底层思维不仅在历代战争中发扬光大,更是成为了现代商界争相学习的商业思维宝库。而国外对于《孙子兵法》的重视程度,可以从该书的译名“The Art of War”看出。

除了人物的鲜活、典籍的积淀,特定的时代也能带给我们一些借鉴。

比如,国内企业的蓬勃发展其实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和现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出一辙;那个时代优秀的文人士子可以在各国间流动和驰骋,这也和现代的人才良性流动类同。

从春秋战国的发展史来看,也能对当代企业起到借鉴意义,比如对于人才的重视。战国时代,魏国是率先强大起来的国家,在魏文侯的治下,文有李悝、翟璜,武有乐羊、吴起,在君臣的共同协作下,魏国达到了全盛时期,俯瞰中原诸国。但自此之后,由于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失误,魏国的人才大幅度流失,到后期处于无才可用的尴尬境地,国势日渐衰微。

当代企业也是一样,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而如何用好人才,如何用良好的激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是每位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我相信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和魏国一样,因为人才的缺失而走向衰败。

聚焦史实本身

历史本身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我们可以从历史的本身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偶尔抛开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回归到历史的本源,关注一下历史本身。

1. 中国历史

中国是我们当前生活的国度,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古老与现代又充分交织。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留给了我们灿烂的文化;中华帝国一脉相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万世长存。中国本身就是一部深邃的史书,引发我们无限的遐想。

三皇五帝,夏启商汤,是神话与现实交融的时代,很多历史真相仍在不断挖掘,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而这给了我们更多的神秘感,激发了我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我们不妨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探寻一下夏朝的故事。

周文王、周武王和姜太公则为我们展开了周朝800年的画卷。因为分封制,周朝从兴盛走向衰败,但却是中国早期对制度的一种摸索,同时正是因为分封制,我们才能看到如银河系般的春秋战国,每个分封国都是如此精彩,每个分封国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在周朝,由于历史史料的增多,各类遗迹和大型墓葬的逐步发现,神秘感逐渐淡化,但历史仍然是不全面的,需要不断地通过历史遗址的挖掘,将这一拼盘渐渐补上,而这也正是周朝最吸引人的地方所在。比如,我们可能对于周朝的初创期比较熟悉,而对于各分封国的早期历史,如秦国在商代时的地位,秦非子时代的历史等,还并不是非常熟悉,我们也不妨去探索一下。

秦皇汉武,带领我们走进了正统郡县制的初创期。秦始皇不仅通过武力统一了中华,更是从文化、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彻底的郡县制则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真正的落地。

汉末三分天下,魏蜀吴为成为真正的正统王朝而不断征伐。感谢《三国演义》这本书,三国时代成为了后世最热的断代史之一。虽然《三国演义》并不是如《三国志》这样的严谨历史读物,但对我们而言,《三国演义》带领着我们入门,而《三国志》或其他历史书籍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还原真相,两相对比,其实也是非常有趣的。

东晋南北朝,在短暂的统一之后,继续进入乱世,北面胡族乱华,南面晋宋齐梁陈争先登场,无人能真正统一中华大地,百姓无不期盼英主。唯一有希望的北方雄主苻坚,伴随着风声鹤唳,功亏一篑,退出历史舞台。

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乱世并不影响文化达到巅峰,魏晋南北朝时代涌现了“魏晋风骨”,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隋文唐宗,开创了继秦汉之后的又一次大一统,大唐成为世界的大唐,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尊为“天可汗”。至唐明皇时代,安史之乱使大唐的辉煌不再,但大唐精神流传了下来。

随着大唐落下帷幕,中华大地进入五代十一国,又一个乱世。

当石敬瑭这位儿皇帝送给辽朝父皇帝燕云十六州后,开启了宋辽金西夏的时代,这是多个正统王朝同时演绎的时代,宋朝重文轻武,同时出现了联金灭辽、联蒙灭金的历史“重影”。崖山一战后,进入成吉思汗后代治下的蒙元时代。

从不屈服的中华民族,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彻底推翻了残酷的蒙元,并将元顺帝赶回了他的草原。有明一代,扬我国威,郑和下西洋、抗日援朝,打出了大明的国威。进入明末,风云涌动,明朝政府军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后金军队两线作战,一地鸡毛,崇祯煤山自缢,大顺昙花一现,南明人心不齐。最终再次进入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

后金军队在初期的野蛮征服后,开始用心统治中华大地,进入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只可惜从乾隆末期开始,进入衰退期。十九世纪殖民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但也让中华帝国彻底觉醒,从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长达109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的历史很精彩。

2. 从中国到世界

中国历史已然丰富,世界历史同样丰富多彩。

从全球视角来看,世界历史可以认为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不同文明交织,演绎着各自的精彩。

从亚述到巴比伦,从埃及到波斯,从希腊到罗马,从阿拉伯到奥斯曼,在不同地域吟诵着自己的文明故事,虽然没有像中华帝国一样一以贯之,但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如果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历史,有时候也十分有趣。

如在北纬三十度上,同时存在着各种古代文明的遗迹,从西到东有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中国的三星堆文明,很多人认为这些巧合是外星人的作品,也有很多人被当时的科技所惊叹,希望用现代技术还原那段辉煌。

如果给自己一个目标,在多少岁前走遍北纬三十度上的遗迹,怎么样?

古代和近代世界,可以认为是一个争权夺利的历史,很多国家或执政者并不满足于现状,因此需要不断的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了历史的常态,虽然有合作,但合作并不是主流。当然,从正面意义来讲,人类文明确实也是这样进步的。

而当今世界,无论是战争,还是帝国主义或者霸权主义,其实早已不是世界发展的主流,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时刻,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显得如此重要,世界各国,无论政体、宗教还是文化如何差异,此时都是命运共同体,只有携手抗疫才能最后攻克病毒。

3. 历史地理学

历史的关联学科也是非常有趣的,如这里的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大家从名称上应该能够猜出大概,是一门研究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学科,当然,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历史层面的,而不是下面所说的大历史层面的。

历史地理学最吸引我的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历朝历代的地图,和现代地图进行对比,会觉得非常有趣。就拿黄河来说,历史上黄河经历了多次大改道,而这些改道都能在历史地图上展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我多少有点像魏格纳,他就是通过细致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不同板块是大致可以拼起来的,从而提出了板块漂移学说。

另一方面,在历史地理框架内,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上改造自然的国之重器,如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郑国建造的郑国渠、隋炀帝命令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等。

4. 大历史

进一步,从人类历史走向地球历史,我们可以进入更广泛的历史维度,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按照地质纪年去了解地球的大历史,比如生命的诞生、地球生态圈的出现、生物的进化、不同纪元的典型生物群落、历史上的多次大灭绝等,可以说从这个维度而言,大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百科著作。

5. 考古学

前不久媒体把镜头聚焦到了国内比较低调的考古专业,当然,这阵风一过,考古学又回到了它内在的低调。其实,考古是一种主动发现历史的学科,从考古学的维度,真实的历史不仅仅是通过浩瀚的史料记录挖掘的,更要通过双手去发掘真正的第一手资源。

大家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很多史料记录或是因战乱而流失,或是因成王败寇而篡改历史。这些情况下,一方面需要通过不同的历史记录进行交叉佐证,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考古发掘。

近年发掘的海昏侯墓,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海昏侯刘贺,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


题外话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够让大家真正开始喜欢上历史,或是把历史作为自己一大精神食粮。

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来拥抱历史呢?

1. 阅读各类史书

大家请注意,这里我的标题是“各类史书”,可以是严肃的史书,也可以是通俗的史书,或者是历史类百科全书。

我这里推荐三套书,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类型。

《大秦帝国》 孙皓晖

电视剧《大秦帝国》和《大秦赋》系列的原作。作者既展现了秦国发展的历史,同时又专注于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当然从文学作品的角度也虚构了一些人物。这样的作品既不像严肃的历史书籍让大部分人昏昏欲睡,也不像戏说过于口语化。

《罗马人的故事》 【日】盐野七生

纪实类历史读物,作者带领我们亲临罗马遗址,结合史料尽可能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罗马。这样的历史读物读来非常轻松,有一种阅读旅游笔记的愉悦感。

DK系列历史读物

英国DK公司的百科全书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囊括了几乎所有学科。所有百科全书内容科学严谨,并保持图文结合,大幅度提升内容的可读性,同时装帧精美,适用于收藏。

在历史方面,DK也有很多经典的百科全书,如《人类大百科》、《兵器大百科》、《伟大的世界名画》等,从不同维度展现历史。

2. 收看历史类纪录片

网上有很多精品纪录片,这里我就不多列举了,大家可以以“系列”为主线自行查找,比如古埃及、古代建筑探秘等。

3. 以历史类影视媒介作为入口

近二十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好的历史大剧,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很多场景都成为了经典。

《康熙王朝》其实来源的也是文学作品,并不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部分人物或场景也是二月河先生的二次创作,比如康熙的贴身侍卫魏东亭。

这样的剧作其实给了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目标历史的入口,因为大部分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都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以这些为关键词,通过查找相关信息,由自己来还原历史,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4. 听历史讲座

相信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伴随着大部分人的成长,也让大家结识了很多历史大家和一线学者,比如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纪连海等,他们基于自己的教学和传播经验,将历史知识咀嚼成大部分人能听懂,同时激发受众兴趣的语言。

5. 去历史博物馆

全球各地有很多历史博物馆,每座博物馆中都有很多馆藏珍品和当地的文物,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旅游日程中增加历史博物馆。

6. 开始历史遗迹之旅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考古离得比较远,因此,如果有机会能自己探寻历史是最好的,当然,在旅行初期,我们还是需要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当地向导给我们一定的引导。

在我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可以选择性地去一些历史名城,探访当地的历史遗迹。

比如,若需要探访古罗马遗址,那么可以计划探访环地中海的城市,如欧洲端的意大利、西班牙,非洲端的摩洛哥、突尼斯。在罗马的全盛期,环地中海都是罗马领土,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真正的内海。

这里我们需要感谢那些辛勤耕耘的历代考古学家,是他们让这些历史遗迹重见天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失落文明带来的气息。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孰轻孰重,或是同等重要,相信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是聚焦史实本身,还是史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