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的山村(上)

   我的家乡在豫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那里极其缺水.以致于村里的人有这样奇特的民俗和教育孩子的话语:如果有人来家做客,宁愿让人吃一个馍,也不舍让人喝一碗水;当孩子看着黑呼呼的水不想洗脸时,大人就会用“有脏水没脏脸”的话语教育孩子让孩子洗脸。

   村里极其缺水。在记忆里,村里有三口井:其中村子外面有两口井,它们沿着山势分别在上下不远的地方,它们与处在高处的大场很近。当下雨的时候,大场里的雨水就顺着墙根流到大场的边缘再汇集成大大的水流,从大场流下去。流下去的水顺着人们修的水道再流进井里。上面的井流得差不多了,就被改道让水流进下面的井里。由于大场在村子的高处,平时鸡、猪、牛、小孩子很少到大场来,所以大场很干净,水也比较干净。这两口井里的水是让人吃的;另外还有一口井,是在村子的下面。下雨的时候村子里各家院子里的水会流到这口井里.由于各家院子里有鸡、猪、牛、小孩子以及各种生活垃圾,所以,从院子里流出的流到这口井里的水不能饮用,是专门用来饮牛的。

       吃水的时候,村里人就用扁担挑上两只桶,到村子外面的两口井里挑水。起初,在那两口井的井口装有辘轳,人们只需把水桶扣在绳子一端的铁扣上,把辘轳的绳子放下去,等水桶满了水,再用辘轳把水搅上来就行了,这样既方便又省力。但不知何时,更不知为什么辘轳就没有了.人们只好自己买了绳子又叫人做个扣水桶的铁扣,自己吃水的时候就自己拿着自己的绳子到井里吊水。也有自己家里没有绳子的向别人借,但借的时间久了,被借的家里就会生出些许抱怨,但也不会说什么,只是借的不再慷慨。没有绳子的人家就也买了绳子。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拿着自家的绳子吊水。 

   吊水的时候,水桶往下的时候不用多大的力,水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很快就下到了井下;而当水桶灌满了水往上吊的时候就不再那么轻松了,一桶水和水桶非常沉,人只有在井边上用力的拉才能把水吊上来。男人有劲儿,呼呼几下就把水给吊上来。而女人劲儿小,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水吊上来。吊水的时候她们用两只手紧紧的抓着绳子往上拉,每拉一节就不得不换一下手,再拉一节再换一下手,这样一边慢慢的交替的换手,一边用力往上拉。水就在这样的交替换手的用力拉动下一步三颤的到了井口。在井口,得赶紧用手抓紧水桶,否则稍有疏忽,水桶就会出溜一下滑下去,再落到井底。如果这样,刚才的付出顷刻间就付诸东流了.赶紧把水桶从井口拉到井台上,水才算吊了上来。接着用同样的办法给另一只桶吊水.两只桶都吊满了,就用扁担挑回去。

   在吊水的时候,有时会没有把水桶扣牢,或者扣牢了又在下面发生了什么,水桶会从绳上脱离开来掉到井里去。这时人们就会拿来固定在一起的有许多铁弯勾的、专门用来打捞水桶的东西把水桶打捞上来。也有时,明明把水桶扣得端端正正的,但上来的时候水桶却是倾斜的,这样只能吊上半桶水。这时,只有把这半桶水吊上来,再把桶放下去重新再来。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给人们的吃水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人们就这样在吊水、挑水中慢悠悠的过着日子。

   后来,渐渐的,村里的人口增多了,天上的雨水似乎少了。村子外面的两口井的水供不上村里人吃的了。同时,外村人也同样面临着人口增多,天上雨水少的问题.他们也来到村子外面的井里吃水。这让村里人的吃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人们开始了吃水保卫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缺水的山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