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节被一批再批,红楼梦影视剧里却未出现,藏着作者的什么用心
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物全书只出现过一次,无名无字无号,只有寥寥几句描述。
可以说是可有可无,有,好像闲来之笔;无,却也丝毫不影响故事情节发展,以致于旧版、新版红楼梦电视剧都舍弃了这个人物和情节。
但是,读脂批本红楼梦,却发现这一人物、这一情节“被批率”高居榜首,几乎是句句批,甚至一批再批。
因为在脂砚斋看来,这个人物大有寓意,里面藏着曹公的良苦用心。
他便是破败智通寺里煮粥的昏聩老僧,出现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引子里。
那年贾雨村拿了士隐赠予的银子,到大比之期,一举高中,做了知府,又被同僚参奏罢官,应聘到林如海家做家庭教师,只教一个学生林黛玉。
一年后,黛玉母亲不幸病逝,黛玉悲伤过度导致旧病复发,不能上课。雨村闲居无聊,饭后便到野外走走。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到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
想着走入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意欲到那边村肆中沽饮三杯,以助野趣。
曹公好比用一台摄像机,由远及近,用长镜头逐渐将故事拉进宁、荣二府,拉进大观园。但是,拉进的过程中,却偏偏给了这破寺老僧一特写,没有寓意,何来这一笔!
之前,看红楼梦从未留意这一段。现今,读脂批本红楼梦,竟然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想探究。
初读,对原文里“翻过筋头来的”,还有脂砚斋对老僧接连两批“是翻过来的”,很是不解。
回头反复读原文,发现“庙宇”“智通寺”“大刹”“话头”“老僧”等等,尽是佛教用语,细思此处的“翻过来”,也是要放到佛教的语境去理解的。
“手背是凡夫,翻过来手心就是佛;手背是轮回,翻过来手心就是涅磐;手背是娑婆,翻过来手心就是净土。”
读到达真堪布这些句子,豁然开朗。原来,“翻过来”即是开悟了,得道了。“翻过筋头来的”老僧是历经尘世、遭遇挫折后得道的高僧。
这老僧曾经是谁?现在又是谁?为何作者把他放在这里?
先来看脂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由此看来,这老僧并非某一个人,而是一切看破尘世的幻影,他是宝黛钗凤等人既证之后真实写照,也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楼悲剧写照。
他是曹公善用的幻笔表现之一,如同甄士隐一家的小枯荣映照着宁荣二府的大枯荣一样,他的荒凉小境也映照着故事结局的荒凉大境。
先写结局再从荣国府写起,而结局又隐藏在别人的故事里。
作者借雨村的眼睛,把宁、荣二府的悲凉结局先展示给阅者。但雨村眼拙,被世俗的声色货利所迷,打不破、看不透,所以未识阿凤、宝玉、黛玉等既证之后,自会觉得无趣。
我们何尝不也随了雨村的俗眼,只看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这一面,却不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自然读不懂曹公暗藏的寓意,悟不透前两回的曲笔幻象,竟也以为这些文字无趣。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一部书的总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
试想,不也为世人的当头一喝,警醒世人:贪欲无边穷断途,留有余地好回头。
“源易缘”认为,读懂了这个人物,也便读懂了红楼梦,明白了作者警世醒世的良苦用心。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红楼梦》、 《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