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他的一生并不平凡,年轻时的他想成为一个诗人,足迹踏遍了拉丁美洲,到了四十岁,他才开始写小说,创作时间虽晚,但他的作品数量却是很多作家一生都达不到的。198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让他一举成名,这部作品在拉丁美洲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他的其他作品《护身符》《遥远的星辰》等也享誉盛名。但遗憾的是,因为肝部疾病的困扰,年仅五十岁,他就去世了,长篇小说《2666》也成为了他的遗作,这部作品倾注了波拉尼奥的大量心血,出版后收获了各国读者的高度称赞,这本书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想要了解波拉尼奥这个人,就一定要先了解拉丁美洲文学。在1960年至1970年,整个拉丁美洲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创作者,被后人称为“文学大爆炸”时期。这些文学创作者之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成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也因此在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文学大爆炸”之后的三十年,作家波拉尼奥再次将拉丁美洲文学带入一个新的高潮,点燃了拉丁美洲文学爱好者的激情。
波拉尼奥,这样一位传奇的文学大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和他的作品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全球的文学爱好者为之疯狂?在《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这本书中,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从三方面去了解波拉尼奥和他的人生。第一方面,波拉尼奥跌宕的人生;第二方面,从采访中了解波拉尼奥对文学和自身的态度;第三方面,了解波拉尼奥代表作《2666》的创作心路。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方面:波拉尼奥跌宕的人生。
第一点:波拉尼奥是个小偷。
青少年时期的波拉尼奥非常痴迷于看书,为了能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书,他甚至会经常逃课,跑到书店里偷书,寒暑假时间,还喜欢偷偷跟踪自己喜欢的作家。
记者玛丽斯坦曾问他:你偷到过自己不喜欢的书吗?他幽默地回答:自己从未偷到过一本不喜欢的书,因为书和保险箱是不同的,当你偷书的时候,你可以打开看到书里写的内容。
第二点:波拉尼奥一生贫困潦倒。
波拉尼奥一生过的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落魄。在他四十岁时,他的妻子和他离了婚,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还被确诊了患有肝病,在这艰难的时期,他结束了流浪生活,靠着写作维持生计,到了四十三岁,尽管他已经出版了不少作品,但那时的他依旧没什么名气,他的长篇小说也得不到出版商的认可,他穷得连条电话线都买不起。
第三点:波拉尼奥的人生转折点。
人生如戏,在他最落魄的那段时间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阿纳格拉玛出版社的创始人埃拉尔德,帮助波拉尼奥在七年内出版了九部小说,包括1998年的代表作《荒野侦探》。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波拉尼奥一心想完成一部大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无人能够理解的狂乱谜团,这本书就是《2666》,可遗憾的是,他还是未能等到《2666》出版就永远地离开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方面:从采访中了解波拉尼奥对文学和自身的态度。
第一点:我们来看看他对《唐吉坷德》的理解。
记者索托和布拉沃曾在1999年的采访中问过波拉尼奥一个问题:很多伟大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翻译过后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二手版本,这样会不会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本身深刻的认知?
波拉尼奥对此做出回答,他认为,很多伟大的作品,比如《唐吉坷德》,尽管翻译的过程中会损失掉很多精华内容,但它们本身就是经得起被翻译的,即使稍有残缺,但整体上依旧显得笔酣墨饱。虽然翻译会损失这部书的部分精华,但那也是这本书自身的命运。
第二点:并不热爱工作。
记者阿尔瓦雷斯曾问波拉尼奥:是不是因为你热爱写作这个行业,所以才选择以此谋生?
波拉尼奥说自己感兴趣的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写诗歌、写小说,而是想要活的像一个诗人。在波拉尼奥的眼里,写文章只是他的工作,他只会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靠工作来获得收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需,实际上,他并不热爱工作,更擅长懒散,他热爱的是像诗人一般的活着,去感受生活中的一切文化和未知。
第三点:更想成为一名凶杀案侦探。
记者玛丽斯坦曾采访过波拉尼奥:如果你不是一个作家,那么你会做什么?
波拉尼奥的回答非常有趣,他说自己想要成为一个凶杀案侦探。他觉得自己能够在漆黑的夜晚独自一人,去犯罪现场调查真相。在我们熟悉的故事情节里,一个侦探的形象是睿智、勇敢、喜欢冒险的人,波拉尼奥的内心里也一定拥有这样的灵魂。
最后,我们进入第三方面:了解波拉尼奥代表作《2666》的创作心路。
第一点:创作背景。
《2666》这本书改编自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小说设定在墨西哥北部的小镇圣特莱莎,实际上对应的是墨西哥的华雷斯城。在20世纪90年代,华雷斯城发生了一连串关于女性的凶杀案,她们一个接一个被残忍杀害,可惜大多数凶手一直逍遥法外,华雷斯城已成为一个犯罪者的“天堂”。
波拉尼奥想要将这部小说的内容刻画得细致入微,可惜他从未去过华雷斯城,因而,他需要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来完成他的这部巨作。辛运的是,经朋友介绍,波拉尼奥认识了一位记者——罗德里格斯。
罗德里格斯是一位十分敬业的记者,同时也是一个对华雷斯城极其熟悉的人。除了波拉尼奥,华雷斯城的凶杀案同样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罗德里格斯发现,华雷斯城混乱不堪,杀人犯能够在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的杀人,这背后并不简单。正是因为当地警察、政府官员和贩毒分子沆瀣一气,犯罪才成为了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波拉尼奥和罗德里格斯认识后,两人一见如故,罗德里格斯向波拉尼奥分享了自己对华雷斯城最真实一面的认知,波拉尼奥更是细致地询问凶手们开什么车?用什么武器?包括武器的牌子和型号,甚至连尸检报告的具体内容都不放过,罗德里格斯还特意找到一份专业的尸检报告单复印件,帮助波拉尼奥更好的还原真实案情。
但在完成《2666》的全书之前,波拉尼奥就去世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2666》是由西班牙书评人伊格纳西奥·埃切韦里亚整理的波拉尼奥的书稿,经过他的汇编后,进行了出版。
第二点:波拉尼奥对《2666》的期待。
波拉尼奥生前,曾想把《2666》写成世界上最厚的小说,他打算按照单册一次性出版。然而,在他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他自知时日不多,但他还有两个孩子,如果自己走了,孩子也将失去依靠。所以,他想将《2666》作为遗产献给自己的孩子,最后他决定将《2666》分为五部出版,这样就能赚更多的钱抚养孩子长大,阿纳格拉玛出版社也遵照了他的遗愿。
书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我们从三方面了解了波拉尼奥和他的人生。在第一方面,我们一起回顾了波拉尼奥的人生,从少年时期的叛逆男孩成长为一个文学大师,这一路跌宕起伏;在第二方面,我们从记者对波拉尼奥的采访中,去感受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对自身的评价;第三方面,我们了解了波拉尼奥创作《2666》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的遗作,虽有遗憾,但最终还是得以出版。
其实,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波拉尼奥的小说如此受欢迎,不仅仅是他的文字创作功底足够强,更是他热爱文学,善于钻研的精神足够打动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