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 困惑 希望——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六模块有感


跟随着麻吉星团队,共读了《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收获很大。最大收获是有感于王博士提出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的三个关键点:

一、改变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以生为本,再抵达学生中心。在共读开篇的模块,麻吉星团队就明确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去思考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事实上,这不仅是信息技术融合课的要求,也是新一轮课改的要求。无论中学还是小学课堂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还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这些要求,无疑都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只有我们在课堂真正看到学生,把时间、空间、话语权让给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二,坚持常态化应用。王博士提出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三条标准,对每一位老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之路也有启发之意。在技术应用的初期,老师们总是会给自己找一些借口,比如适合哪个年段或是哪种课型。可是,只是偶尔应用,怎么可能熟练自如?怎么可能会想出特别合适的融合模式?就像学游泳、学开车,其实那些知识、技巧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可是如果不常下水,不常上路,那么,游泳、开车技巧永远不会进步,不会真正掌握。

三,加强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信息技术融合课具有生成性的特点,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数据,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每一次教学可能都生成出不同的数据结果。这就更需要我们来进行教学反思,想想今天的技术应用合适吗?教学决策正确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但是,纵观我自己在鼓楼区十来年教学之路,据我观察,多数老师都对写教学反思极为反感,甚至深恶痛绝。

再谈谈我的困惑。多数老师都对写教学反思极为反感,甚至深恶痛绝。为什么呢?人都是有惰性的。督导组下达任务说要检查教案、反思,于是大家才会应付(更多的是事后补)教案和反思。可是,这样写出来(或编出来)的反思有什么用呢?只有一个作用,劳心劳力,对教学毫无帮助。可是,不检查吧,又有谁会主动及时地去写反思呢?两难。老师们为什么不想写反思呢?“懒”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而太多的杂事冲淡了教学,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日一堆杂事,三天两头应付各项材料检查,哪还有空坐下来好好地写哪怕只有几句的反思呢?多希望,教学就教学,当个纯粹的教书匠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这段时间的学习,都是停留上纸上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麻吉星魔法课堂教学法尽快地付诸实践,真正地让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收获 困惑 希望——读《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六模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