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一步都不会少

千面娇娃杨老师

上个月,有个远房亲戚的儿子,重新联系上了我。我们上一次说话,还是在QQ上,而我已经大概快5年没有登陆过QQ了。所以基本上就是一位快断了联系的老熟人,他托他爸问到了我的微信,我们又重新聊上了。无数次的经验已经教会了我,这种久别重逢,多半都是伴随一些冲突或者利益的。果不其然,让我帮他refer一下湾区的工作。我倒是很乐意地帮这个举手之劳的。我们就聊了一下他过去几年的经历。

坦白说,这是个背景还不错的小朋友。从国内某个二线大城市的国际中学毕业,然后来了美国一所Top 30的大学念了商科,辅修Data Science,去了BCG实习,应该属于漂亮简历里中规中矩的那一类。他从小一心想去纽约闯荡一圈,但最近几年行业风向有变,他觉得进一家科技公司做产品管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到这里,我都觉得这是个很成熟的本科毕业生,能在大学毕业时就想明白了很多方向性问题。一个95后,优良的环境长大还保持上进心,按道理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了。但这种小孩子呢,往往都有个通病,就是:他的确挺优秀,但其实他自己心里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很优秀‌‌”这件事。并且很可能他认为自己优秀的程度,比客观的优秀程度还要再多一点。

很快从他的聊天中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他问我,‌‌“你觉得Google工作的缺点是什么?‌‌”我正在打字还没发得出去,他就第二条发过来了:‌‌“我觉得我的性格不适合当一颗螺丝钉。‌‌”

‌‌“你对一颗螺丝钉的定义是什么?‌‌”

‌‌“就是对整个公司的影响很有限,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

听到这种想法,如果他是一个职场打拼几年的人,我通常是不太想浪费时间聊下去了,这一听就是个没真实参与过大型项目却又心比天高的junior心态。但考虑他还只是个毕业生,又是亲戚,我就又耐着性子多说了几句:

‌‌“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很有才华和能力,我也鼓励一个年轻人有野心。我觉得如果你真是想一上来就对团队决策起影响作用,我觉得硅谷大公司可能不是适合你的地方,带着你这种心态,你自己也不会开心。‌‌”

‌‌“嗯,我也看了一些startup,感觉还是你们Google这种的产品更有意思一些,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力大一点,能做一些前沿的东西。‌‌”

我就换了个说法,我说:‌‌“那你说说,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吧?‌‌”

‌‌“我是个idea-generating machine,平时就是想法很多,大家都说我是个有创造力的人。再加上我英文好,沟通能力强。‌‌”

‌‌“嗯嗯。首先呢,英语好不是一个你在美国找工作的优势,这属于prerequisite技能,跟你竞争的每个人都默认在这个门槛之上;其次,语言好也不等于工作环境里的沟通能力强,这两者不是一件事。

然后就是你说的有想法,这一点,虽然我有很多想说的,不过简单来讲,有两点:1. 这个行业走到今天,靠的不是谁拍脑子灵光一现的小聪明。那种看上去一个想法改变世界,只是媒体们讲故事的策略,但并不是这个行业运作的规则。2. 你不要低估专业团队的力量,你一个新人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很大概率来说,团队里的人可能在2011年就已经提出来过了,没有执行背后是可能有千百种原因。‌‌”

好在他还算个听得进去道理的人。他就说他知道,不过他一直都是学校里很出色的人,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然后给我举了很多例子……总之结论就是,他对他自己未来有很高的期待。

‌‌“当然啦,我没有说你不优秀。你一定要明白一点,你现在是20岁出头的优秀,而一家大型公司要往前走,需要的不仅仅是‌‌‘20岁出头的优秀‌’。我不想泼你冷水,但事实的情况比你想得要残酷,Google或者湾区同类企业里,粗略说有10万名全职员工,这10万人里面,至少8万人智力程度不在你之下,5万人不比你教育程度差,几乎所有人都比你更了解这个公司的产品,也几乎所有人比你更有业内的工作经验,比你更懂得如何推进一个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个new grad,就算给你做产品决策的权力,你觉得其他10万人会愿意?会有人敢执行么?

但这是你口中说的因为大家是螺丝钉,每个人都不重要么?不是。这恰好是每一个角色都重要,重要到每一个角色本身不得不变成可以被同类雇员替换。个人英雄主义只能撑得起一部好莱坞电影,但撑不起一个万亿级的行业。这个行业过度到今天,已经十分标准化了,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高度替代性。这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只有这样的人员替代性,才能保证这个行业谁走谁留都一样能继续运转下去。

而你面对这一切也不用悲观,这个‌‌”替代性‌‌“也是一个向上的螺旋。你工作的第一年,几乎所有人都能替代你;等到你成长后,你会发现能替代的人在像漏斗一样,越来越少。

当然,这个拒绝螺丝钉的心态不光关乎你职业发展。最关键的一点,这心态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它会让你今后过得不快乐。你将一直处在一种要跟自己、跟别人、跟生活现状较劲的状态。‌‌”

一大堆话说完,我终于活成了自己更年轻时眼中啰哩叭嗦的长辈形象。我也知道他这个年纪时听到这些话心里会想什么。但其实现在想来,如果当年在我对这个世界不够了解而瞎轻狂时,能有人站出来告诉我这些,那我可以少走很多错误的道路来验证道路的错误。

当然,后来我还是给他refer了。今天下午,收到recruiter邮件,说他没通过电话面试,被Google拒了。看来上面一切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弯路一步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