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自恋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自我审视?》

如果我问你,“你是一个自恋的人吗?”想必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摇头。

但某种程度来说,在这个社交媒体遍地开花的时代,人人都有那么“自恋”。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提到的“自恋”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在在心理层面发生质变形成的“自恋型人格”。所谓“自恋型人格”,简而言之,就是对自我价值感不切实际的夸大。

举个例子,一个人拍张普通的自拍,这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人把照片修得连自己爹妈都认不出,自己还觉得美滋滋,这就是一种病态的自恋了。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个“人人皆自恋”的时代呢?也许是如下这个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理念的错位。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参与者被要求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期,父母是否经常表扬自己,很少批评自己,而且还认为自己有超过同龄人的能力?

研究结果发现,那些自恋程度较高的参与者,对这些问题往往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自恋其实是父母过度反馈的一种结果。


简而言之,新时代父母对待孩子时过分的宠溺,埋下了“自恋文化”的祸根。

比如,某些孩子明明表现得很糟糕,却因为家长溺爱的赞扬而缺乏足够的自知之明。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我压根不用什么努力,因为我是天才。”从而为自恋型人格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明星文化的盛行。明星文化中本就充满了虚荣和自恋,年轻人对于这种文化的追捧的过程中,难免也惹上了自恋的毛病。

以前的年代,当老师问我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呀?”大部份人会回答:“警察!”“科学家”“作家!”而现在的小朋友呢,恐怕回答“网红”和“明星”的不会占少数。


想一想,你现在买衣服或者买化妆品,是不是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买“范冰冰同款”“蔡徐坤推荐”等商品?毕竟,明星不仅相貌端正,而且身材都保持得非常好,向他们看齐就等于向“美”看齐。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过犹不及”,很多人得了明星的病,却没有明星的命,许多悲剧就就此产生了。


第三个原因,是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曾有一个网络调查问“你会因为什么原因通过陌生人的微信?”大部分给出的回答是:“ta的头像好看。”

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我们每个人几乎无法抽离其中。既然无法逃避,那我们自然会渴求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去和别人打交道——哪怕是修饰过度的照片。


如果你是女生,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朋友圈发一张美美的自拍,哪怕没有配上什么有营养的文字,照样会有大把的点赞。受此激励,你会刻意修饰日后发的照片,以博取更多的赞......起初这还是条“正反馈”,但是随着虚荣心的迸发,你的修图可能会愈发不真实,从而走上一条“照骗”的不归路。


造就这个“自恋时代”的三个成因说完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以避免自恋“升级”呢?

第一个建议是,将“自我推销”和“自恋”区分开来。


这两个词乍一听很像,但其实千差万别。自我推销是一种技能,比如我们在修改求职简历的时候,难免都会通过一定程度的“润色”把自己包装一下,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客观来讲,适当的自我推销的技能,对于我们升学、求职的都大有裨益。


不过,相比之下,“自恋”却像一枚不定时炸弹,它不分场合的“爆炸”,不仅容易炸伤自己,也容易炸伤别人。是非常恐怖的。


第二个建议是,学会自省和谦逊。

美国心理学家朱莉·伊丝林发现,谦逊的人会更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会更加理性和平和地看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此外,这些人还更容易获得朋友和家人的陪伴与支持。


在今天宣讲的最后,想和你说一句,“自恋”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你,你明明没有那个资质却不自知。你享受聚光灯下受万人瞩目的自己,却不知道他人眼中的你,其实就是个活蹦乱跳的小丑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这个“自恋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的自我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