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 《笔的故事》吗?
它来自一位传奇人物——麦克格西,他是金刚商业智慧的创办人,也是一名经历奇特的美国人。
金刚商学院DCI(Diamond Cutter Institute)《金刚经》里古老智慧的现代商业演绎,享誉全球的商业智慧,2009年,麦克格西与他的资深学员一起创办了金刚商学院,在世界各地教授人们《金刚经》的商业智慧,如今学院的足迹遍及超过26个国家50个城市,其中17个国家里有超过30个城市都在积极地开展定期的研讨课程。
格西老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获得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着勋章。
先后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的顾问和董事会成员。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授予Geshe格西称号(相当于是佛学博士学位)的美国人。《笔的故事》也是麦克格西老师的一种智慧的传播。
故事中:“我”拿着一支笔,人们看见了肯定会说,这是笔。但如果是一只狗看到了,可能会以为这是磨牙棒或玩具。
那么“我”手里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人把它当做笔,狗把它当做磨牙棒,当然还可以把它用来做其他的,比如,拆包裹,比如当尺子。
那么这支“笔”还真的只是一支笔吗?你此刻的思考,正在将你拉近“空性”。
“空性”其实是一个佛教术语: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空性带给我们什么?
1.空性让我们“不执着”
“不执着”是指不被过往的认识或观念的主观作用所局限,能做到如实地完全觉知当下的环境与事物。不单纯的从非黑即白的二元角度去思考。就像故事中的人和狗,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结果,但没有对错。空性让我们对大千世界更谦卑,更接纳,更包容。
当我们想跟孩子讲道理,跟爱人讲道理,其实就是在执着于事,而忽略了感情。因缘在起心动念当中,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被理解,我而们也不能接纳别人的好意。正是因为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主观认知,其实如果我们都能不执著于自己想表达的,能够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理解,尝试换个角度思考,自己就会有更多收获。
2.空性让我们拥有“无限”
佛法所说的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一切都在无限的变化当中形成对立统一。所以我们不该有所偏颇,而是主动作出改变,从而带动对立面亦有所改善,通过互动作用,更臻完美。这就好像我们平时说的“空杯心态”,为什么要空杯,因为如果满了,就没有再做增加和改变的余地,而如果杯子是空的,我们就可以加入水,饮料,茶或酒,所以空性并不是空虚,而是蕴含着整个宇宙的根本能量,带给我们无限的可能。
为什么像华为这样的大企业,招聘都不要“全才”,因为一个全才,在某种层面来说就是“废材”。一个人的某个缺点,其实正是他优点的反面,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会,那么他的反面就是没有绝对优势的点。所以在我们规划人生时,也可以结合空性,让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
3.空性让我们更“自在”
自在人生可谓是人们的普遍追求,但什么是真正的自在? 佛家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就等于“无”,而不是“无”的反面。就像 《瓦尔登湖》的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看似一无所有,屋不闭户,也没窗户,不用赚钱,也不花钱,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看似孤单实则过着他自己认为很丰盛而自在的人生。他有自己的选择,不舍得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而占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更多的物质,也不被物质所累。而反观我们自己,经常是剁手买了一堆用不上的东西,还得花时间去整理,花空间去存放,反而让自己“不自在”。
有时我们也会感觉别人对自己会有看法,其实如果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是空的,我们也是空的,他人眼中的我们,并不是真实的我们,而是他们想象中的。所以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只属于他自己,与我们无关。这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不受外界的约束,从心而行,发善心,积善行,得善果,足矣。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做个活出自在的真人。
空性如何修炼
1.多读书,与看不见的人交流。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受局限的,时间,空间,环境,身体,智力等等因素都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水平。但是好的书籍可以穿越历史长河,让我们与几千年前的有趣灵魂对话,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人事物。比如和佛陀交流,跟孔子交流,跟外国的学者交流。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生,扮演自己可能不会接触到的角色,感受自己无法触及的场景。好的书籍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慰藉我们的灵魂。与现在的多媒体相比,书籍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发挥“空性”的作用,让我们更深层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小练习:每当遇到一个问题,想想书中的先贤或智者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2.多从宏观视角看问题。
最近中国宇航员太空漫步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和短视频网站。我相信,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到我们的地球,一定对人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冲击。我们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都因为我们只局限在自己的微观视角,甚至不能跟对面的人换位思考,甚至不能跟自己平静的沟通,其实也是由于缺乏宏观的视角。
当然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站在月亮上看地球,但是客观的限制,通过想象力和空性的运用将得以突破。而有了这样的视角也会反补我们的空性,放大格局,给自己无限天地。
小练习:1.用想象力切换不同动物的视角看事物。2.运用移动时间轴的方式,让自己从过去,现在,将来视角看待眼前的事。
3.保持觉察。
保持对自己存在的一份觉察,这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情了。觉察可以是对自己的身体,呼吸,感受,思想、情绪的觉察,也可以是对自己觉察的觉察。保持觉察其实就是保持正念的状态。正念并非是正能量,而是关注当下,能够把自己抽离出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人,事,物,这也就是我们做的空性的练习。物空一切,只有对自身的觉察和觉知。在平时的生活中修炼正念和觉知,能够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注意力和身心健康。可以从冥想修炼开始,直到自己随时都能保持觉察的状态,不受情绪和外物的影响,获得真正的自在。
小练习:每当我们想要发火时,都停下来觉察和关注自己的情绪,让它被看到,被接纳,它就不会以我们不那么欢迎的方式刷存在感。其他的体验也是一样。
4.内观与批判性思维。
保持觉察是不评判,而内观是看到自己的想法和念头,找到自己起心动念的源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关照,保持对自己念头的自省和审慎,那么我们就能更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找借口说,这不是我本意,我是被迫怎样的。其实我们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或者说,我们应该看到,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选择,我负责。从而增加自己的力量感。
批判性思维其实不是用来批判别人的,而是用来反思自己的,我们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会受到局限,我们能够借由空性对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客观的观察,觉察,那么我们就会获得更接近真相的结果。
小练习:1.对自己的某种评判进行反思。比如,我认为明天天气冷,那么找到证据。假设如果不是这样呢,有别的可能吗?或者冷热的感觉是相对的。等等…… 2.费曼自己的想法,找到破绽。
结语:
对于佛法,我们可能无法探究其博大精深的奥义。但正如诗中所言: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东西方哲学有许多共同之处,根源也在于对空性的认知和探索。我们虽然不一定要研究这么高深的学问,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能多一点“空性”哲学,一定能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圆融;少一点痛苦,多一些自在;少一点贪嗔痴,多一点真善美。希望未来在修炼空性的道路上,遇见更好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