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女性结婚年龄调整到18岁,你认为对女性健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这个问题是诱导性提问,非要回答者从女性健康角度来回答,请问有多少人结婚生育仅仅从身体健康角度来考虑?

提女性结婚年龄下降至18岁的和2019年提非婚生育子女无条件上户口的是同一个女人,这一点暂时不评论。

对于大部分平民家庭出生的女性来说,18岁刚刚高中或者中专毕业,如果是3+2大专,则还没有毕业,如果结婚生育,很大概率就是没法上学,凭高中/中专学历或者大专肆业去找工作的话,大概率能找什么工作,拿多少收入,会不会经常失业,相信大家心里有数。

那么大致会产生3种后果:

1.低收入家庭,子女在贫困和烦恼中成长,会不会变成不良青少年,呵呵。

2.为了避免情况1,继续上大学/大专去工作,这法律等于没有颁布。

3. 为了避免情况1,找年轻的富二代或者中老年有钱人结婚,只有极小一部分人能如愿。

由此看来,平民大概率遇到的情况是1和2,极少数人遇到的是3,对什么人有利,对什么人有害,一目了然。

中国目前结婚推迟的情况与维多利亚时代(1851年~1901年)的英国有点相似。

当时英国全国平均初婚年龄是女25岁左右,男27-28岁,其中普通工人男女平均初婚年龄都在25岁以下,拉高平均值的是中产,在30岁以上。1851年之后,中上层45-49岁未结婚的概率超过了10%,个人认为是高得恐怖了。

有不少研讨这一时期婚育问题的论文,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简单来说,当时英国的观念是:中上层结婚,女的不工作,男方要在婚后负担配偶子女过上体面乃至奢华的生活。

这让很多中上层英国男性负担不起,要么出国,到殖民地谋生婚配,要么和平民女性结婚,要么和有钱的贵族寡妇结婚,要么选择不婚。

而普通平民没有这些奢华观念,所以婚育年龄基本保持正常。

写到这里,笔者很想感慨一下:

西方有谚语: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人类历史的教训就是人类总是不接受教训。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简·奥斯汀,左边是家道中落的才子,后来当上了爱尔兰首席大法官,右边是庸俗却富有的乡绅,然而我们在《傲慢与偏见》中看到的是集财富、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达西先生。“我全都要?”当然简·奥斯汀是摄政时代,也就是维多利亚时代之前那个时代的人。

另外,请砖家和跟风者不要说什么新时代晚婚晚育/不婚不育是新观念,100多年前英国玩剩下的,脸红吗?

现代中国,从男女收入来说,男女都工作,笔者见过工作收入按岗位、工作表现还有人情关系有所不同的,还真没见过按性别不同的。

观念方面,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上阶层女性,聚在沙龙里抱团胡吹,钓金龟婿,平民受的影响很少。

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维多利亚时代

而现代中国,大量的化妆品、奢侈品和“轻奢”商家为了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利润,雇佣各种媒体鼓吹晚婚/不婚,或是找非常富裕的男性来负担开支,防止女性婚后把部分收入转而支付夫妻共同开支,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这种“软文”扩散得到处都是,有些APP的官方号,甚至亲自下场鼓吹男性应该在“女神节”向女性赠送豪车。

这使得各种收入的女性都有一部分“月光“乃至负债消费的现象,所以很多平民阶层居然也再现了英国当时中上层低婚育的奇观。

所以说,奉劝某些砖家,多读读历史,少看些鸡汤文,多到社会去调研,少在网上看水军表演。

此文章为健康峰态原创!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将女性结婚年龄调整到18岁,你认为对女性健康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