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走向素养,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完整的学习——有厚度的学习---系统化的学习(学习的本性);
——原生态的学习——有温度的学习---个性化的学习(学习的个性);
——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有深度的学习——学科性的学习(学习的特性)。
1.完整的学习——学习的本性(共性)
——学习的本性——学习本身固有的特性,学习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完整的过程才能构成一种真正的学习。
学习为什么必须是完整的?
——只有完整的学习才具有核心素养的价值。
【只有经过完整的内化、消化、外化过程,即从知识的内化(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消化(从固体的知识转化为液体的知识)和外化(通过表达与交流、迁移与运用等方式将知识外化出来),才能转知成智、转知成德,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这也是知识的活化过程(把惰性知识变成活性知识)。这是完整学习的内在依据——理论依据。】
——知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点,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就是学科知识的内化、转化、外化的过程。
不能偷工减料,不能贪图方便,不能“投机取巧”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观点:学习即“一种三位一体的完整的对话实践活动”(学习者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
我国儒家传统的观点:
儒家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环节。其中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审问即详尽地提问,慎思即谨慎地思考,明辨即充分地分析、判断与辨别,笃行即坚持不懈地将知识付诸行动。
阅读、思考、表达——一种指向核心素养(能力)的完整的学习理论与实践。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认知(信息)输入、认知(信息)加工、认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对应地,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相应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三个要素)。
学习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
2.原生态的学习——学习的人性(个性)
——(学习的主体性,是人在学习,有“人”的学习、“人”参与的学习,学习绝不是纯粹的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态度来参与学习的。)
——不能目中无人,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思考、体验。
人的什么东西参与了学习?
——学习起点——经验、生活、常识【学习起点是原生态的、原来就有的】;
——学习机制——思维、想象;情感、态度。【原生态的加工,学生自己加工,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原生态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建构性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本质:建构,持续的建构,持续的自主建构。
学习是具体、真实的个人在学习。
——从学生经验、生活、常识开始的学习。
学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学生内在经验的改造和组织。从学生角度讲,学习过程是学生从经验(感性)到理论(理性)、从生活(世界)到学科(世界)、从常识层次到科学层次的转化、上升的过程。原生态的学习必须基于学生的经验、生活、常识。
——学生原始思维、本真思维、独立思维、个性思维自由参与的学习。
学习的核心是思维的参与,原生态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原生态思维的参与。所谓学生原生态思维即学生未经教师指导和未被课本同化的原始思维、本真思维、独立思维。
——学生情感、兴趣、爱好(偏好)、精神、生命参与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理智与情感交融作用的过程,原生态学习不仅是学生经验、思维参与的学习,同时也是学生情感参与的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情感,尊重学生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现才能实现真实的学习,这是原生态学习的特别意蕴。
3.体现学科本质的学习——学习的学科性(内容)(学习的对象性)
【学科特殊性——学科活动。学习是有对象所指的,是以学科为对象的,真正的学习必须体现或基于学科的本质。体现学科本质和特性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科活动”。】
不能眼中无学科, 学科特性、学科本质、学科思维-------学科教学(学习)个性化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依据。。
教学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样抓住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
“如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强调语文学科的精气神-----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活动安排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数学学科的教学应强调数学的精气神----逻辑思维的训练和抽象思维的建构等,教学活动安排应体现一种严谨的思维态度和缜密的思维方法。”
一位物理教研员反映:“深入物理课堂听课,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好像物理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一旦检测学生实验,其实验技能的缺陷便暴露无遗;新授课与习题课一样,题海茫茫苦做舟……物理课的特点在哪里?
物理课的特点就在于‘物’和‘理’。‘物’即事实证据,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理’即理性思维,要以思维为中心。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显然,把活生生的物理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样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
这样的物理课背离了物理的本质和特性,不是没有魅力的问题,关键是不能形成物理学科素养。
若想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敬请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