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建议给皇族盖家庙,苏颂说别乱花钱。
皇帝想给郭皇后刻神碑,苏颂说注意影响。
太常礼院、集贤校理、太常博士等岗位轮流打卡,苏颂就像个皮球般滚来滚去,直到滚出京城才稳住脚步。
1061年,42岁的苏颂出知颍州。
两年后,宋仁宗死了。
朝廷要修建豪华陵墓,但是他们不生产一针一线,只会向全国州县下发文件,征收稀奇古怪的陪葬用品。
丧事永远是办给活人看的,最后一次展现权势或孝心。有些黄土坟冢里的枯骨,百年后还被盗墓贼惦记。
苏颂怼道: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
宋英宗听见不一样的声音,将他调到开封府任职。苏颂提议增加周边军事部署,干等大半年都没获审批。
次年旱灾,农夫们不再为争抢水源械斗,而是扛着撅头冲击县衙(饥民果乘虚犯长垣,戕官吏,如颂虑)。
剿匪小分队四面出击,押回来一批批饥民流寇。双方的肤色面孔没啥差别,全靠装备区分阵营和福利保障。
表彰大会上气氛热烈,按照罚款业绩依次颁奖。苏颂同志的即兴发言,好像给主席台的领导强喂一把苍蝇。
巡检、县尉,但能捕盗,而不能使人不为盗。
能使其不为盗者,县令也。
且民罹剽劫之害,而长官不任其责,可乎?
有多少追责会,被粉饰成感动大宋的庆功会...
1067年,苏颂升任度支判官。
辽方代表团结束国事访问,苏颂负责护送他们离境。双方使团住进恩州招待所,当天夜里就有人隔墙放火。
院里的人想跑出去提水,院外的人想混进来摸鱼。苏颂下令不准打开大门,极其淡定的指挥手下灭火自救。
烧毁几间房子是管理漏洞,被干掉几个草原汉子是外交事故。
激进分子们冲不进去,造谣苏颂想烧死契丹人来煽动民意(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
苏颂扑灭官方驿站的明火,又出来平息国仇家恨的怒火。尽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皇帝还是怀疑他的动机。
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第二年,辽国的萧太后过六十大寿。
苏颂代表大宋王朝去随礼,礼金还不能从保费中抵扣。使团路过古北口的一座破庙,人群中接连发出叹息声。
这座近乎被人遗忘的小庙,神像斑驳凋零到难以辨认,杨无敌三个大字依然遒劲有力(见秦岭一白.杨业篇)。
苏颂想象八十年前的宋辽大战,杨家将带着无数男儿血洒疆场,昔日荣耀在两国友好的新时代却沦为边角料。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时移世易,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永远不变。
宋神宗不想挨打,他要启用王安石变法。
变法工作不是请客吃饭,要以推土机般的精神荡平阻碍。王安石拟定新法干将名单,李定被划分到第一梯队。
小李是变法派的铁杆粉丝,更是王宰相的得意门生。但是由于资历和职位太低,开会发言时根本没人做笔记。
同样一句话,科员和局座说出来当然不一样。
新政天团想打造模范人物,联名推荐李定升任太子中允。让他背熟青苗法的案例,做好连跳八级的心理准备。
梁山好汉们分金吃肉,庙堂掌权派封官加爵,两者之间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用稀缺资源巩固自己的团队势力。
皇帝在任命书上签好字,苏颂等人却拒绝盖章。
宋敏求:先朝以来,未有此比。
李大临:幸门一启,则士涂奔竞之人,希望不次之擢,焉得人人满其意哉。
苏颂:度越常格,然隳紊法制,所益者小,所损者大,未敢具草。
天下谓颂及敏求、大临为“三舍人”。
宋神宗被大臣连怼三次,深感变法工作的重要性。明明是赵家大院的私章,每次使用却有种求人办事的感觉。
给你们脸了是吧?都给朕滚!
1071年,知婺州。
1073年,徙亳州。
1075年,知应天府。
1076年,改知杭州。
苏颂在各地流窜上岗,随身携带着家人和书本。他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距离终身成就奖却还有很长的路。
渡江遇上风浪,母亲的小船处境危险,苏颂哭喊着跳入水中(母在舟中几溺矣,颂哀号赴水救之,舟忽自正)。
犯妇保外就医,属下说是骗人套路,苏颂却让她安心养病(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或致有悔)。
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同科进士大都身居高位,王安石更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同乡吕惠卿比他小十几岁,已经是变法团队的二把手。
苏颂具备哀叹时运的资格,却被书本滋润的心态平和。他正站在抗旱救灾现场,看着吴越大地上的难民发呆。
苏颂想起为抢水械斗的村民,冲击县衙被抓捕的饥民。绑在一根麻绳上的百余位小贩,还在等着他开庭审理。
民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
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1077年,朝廷喊苏颂回京修史。
二十五年岁月荏苒,苏颂再次走进皇家图书馆。昔日的文学青年已经两鬓斑白,一本本厚重典籍却朱颜未改。
苏颂编完史书又去搞外交,他在辽国整整居住三个月,总共写出近六十首诗作,剔除虚词就能合成考察报告。
观北人围猎
莽莽寒郊昼起尘,翩翩戎骑小围分。
引弓上下人鸣镝,罗草纵横兽轶群。
画马今无胡待诏,射鵰犹惧李将军。
山川自是从禽地,一眼平芜接暮云。
宋神宗讨厌北方邻居,只会秀肌肉和涨保费。上次还想更改边界线,多亏沈括翻出旧账本(见秦岭一白.沈括篇)。
皇帝找苏颂进宫谈话,询问草原上的地形、盟誓、聘使、礼币等情况,最好连辽道宗还能活几年都搞清楚。
苏颂汇总两次出差见闻,整理编撰《鲁卫信录》。宋神宗一边看一边催更,始终雄踞在土豪打赏榜的首位。
最后结尾处,苏颂从汉武帝说到唐宣宗,并得出总结:由此观之,外国之叛服不常,不系中国之盛衰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苏颂即将迎来最大的磨难。
1079年,苏颂权知开封府。
国子博士陈世儒的母亲死了,传言说被儿子和媳妇谋杀。由于没有确凿证据,苏颂没给老陈两口子定罪。
然而,这件事情越传越邪乎,连深宫里的皇帝都惊动了。
帝曰:此人伦大恶,当穷竟。
颂曰:事在有司,臣固不敢言宽,亦不敢谕之使重。
宋神宗对苏颂的回答极不满意,安排大理寺、御史台等不相关单位介入,并指示务必要还死者一个公道。
宋朝的冤假错案万万千,也没见几位领导主动关怀。就算数十年后显露真相,从赋税里拨点补偿款了事。
但是这个老妇不寻常,她的丈夫是前任宰相,亲家是预备宰相。
丧事永远是办给活人看的,陈家关系网中的人非富即贵。他们除了身居要职,还有共同的标签:守旧派。
陈世儒被移交大理寺,苏颂被关进御史台。蔡确等变法派头目大做文章,想借机给竞争对手点颜色看看。
御史:公速自言,毋重困辱。
苏颂:诬人死,不可为已,若自诬以获罪,何伤乎?
入狱那年,苏颂刚满60岁。
没有相关证据,变法派也不敢胡乱结案。
苏颂和隔壁的苏轼打完招呼,趴在牢炕上写案情分析报告(帝览奏牍,以为疑,反覆究实,由是事得白)。
苏颂出狱后没有合适岗位,被派去沧州做知州,宋神宗安慰道:朕知卿久,然每欲用,辄为事夺,命也夫!
苏轼经过文化界全力营救,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灰意冷对着红烧肉作诗,写的《猪肉颂》比苏颂还有名。
1082年,苏颂被召回京城任职。
这位颠簸大半辈子的老人,终于迎来生命精华的怒放。他在不同岗位竭心尽力,创造业绩的同时稳步升迁。
尚书吏部:则宜分左右曹掌之,每选更以品秩分治。
详定官制:选官多感德,其不得所欲者,亦心服而去。
吏部侍郎:士庶人不当同用一律,使人知尊祖,不违礼教。
刑部尚书:进读至弭兵息民,必援引古今,以动人主之意。
同年,宋神宗生下第十一个儿子。他抱起白白胖胖的婴儿,伤感地说道:佶儿,你只有两个哥哥还活着...
赵佶,就是未来的宋徽宗。
1086年,苏颂召集韩公廉制造水运仪象台。
百名工匠历时七年,将律历算术、机械天文、流体动力等学科完美融合,造出世界第一台自动化天文仪器。
苏颂望着三层楼高的仪象台,指针走数与星月流转相同步。每到整点时刻,还有不同的木偶出来敲锣打鼓。
他担心文科生看不懂,专门编写说明手册《新仪象法要》,其中涵盖150多种零件结构以及机械传动的全图。
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
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
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研发团队又建造浑天象,水流推动14幅星图交替轮回,1464颗星光在头顶熠熠生辉,仿佛让人置身亘古苍穹。
年过七旬的白发老者,好像发现人生的乐趣所在。没有庙堂算计和繁重公务,不用揣测领导心思和曲奉迎合。
一个人静静注视着夜空,能听到时光流逝的脚步声。浩瀚深邃的无垠天宇,可以抚平此生难以倾诉的不如意。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
1092年,73岁的苏颂升任大宋宰相。
从书生甲到书生乙,他的同辈人几乎死光了。依稀想起卖胡辣汤的老汉,也不知抖勺技术有没有传承者。
新旧党争的传承没断过,各股势力间依然借机撕咬。苏颂没有选择阵营战队,渐渐沦落为孤独的高位者。
颂为相,务在奉行故事,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杜绝侥幸之原。
贾易被排挤出京城,苏颂为人才流失感到惋惜。身为宰相却没有阻止的能力,他一气之下提交辞职报告。
宰相公章被连夜收走,还附送扬州知州的调令。苏颂随身携带家属和书本,等不到烟花三月就孤帆南下。
第二年,朝廷又让他去河南赴任。
我老了
我有病了
我干不动了
我太想回家了
1097年,苏颂的辞职报告获批。皇帝按太子少师的标准发放待遇,并夸赞道:颂知君臣之义,无轻议此老。
78岁的苏颂终于放下一切,在京口享受人生的最后时光。这里没有他儿时的记忆,却有父母和亲族的墓葬。
很快,我也会躺在你们身边。
1100年,18岁的赵佶登上皇位。
宋徽宗加封苏颂为太子太保,还让秦岭一白送来土蜂蜜。老人端着温热的蜜水,翻开一字一句写好的家训。
唯苏氏世,宦学以儒。何以遗后,其在此书。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
次年,苏颂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82岁。
宋史评价道: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
苏颂,一位从书本里走出来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