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一、写科学日记,二、开展科技制作活动,三、利用科技小探密进行激趣,四、把课堂延伸到校外,阐述了教师和学校如何充分发掘育人资源,以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日记,科技制作,校内外合作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下,学校有必要从自身条件出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掘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大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从四方面来阐述本人以及本人所在的学校是如何发掘育人资源,以确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写科学日记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而应实打实地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探究中。并在探究过后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回顾,记录,反思,总结,提升。把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一个有效手段是让学生写科学日记。注意,这里说的是科学日记,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填写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模式化较强,记录的都是经过提练成型的科学概念。并且千篇一律,记录人写不出什么新意。而科学日记从实验的准备,到实验的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改进实验的心理历程,实验结束后获得的经验等等都会被实验者真实地记录下来,而且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体验,写出不一样的科学日记。这样的科学日记真实,饱满,富于趣味性,便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这篇科学日记是我们班的学生在实验后写的:
课题: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为了探索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今天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妹妹也参与了其中。
我先准备了三个一样的杯子,一罐糖,一罐盐和一块十克的马铃薯,还有一支记号笔。根据课本上所讲的,我先用记号笔将每个杯子标上序号。第一次我把马铃薯放入一号杯中,这时出现了一个现象:马铃薯沉到了杯底。
第二次我将马铃薯拿出来,擦干后放入二号杯中,和我所想的一样,马铃薯沉下去了。我拿出盐罐,每次往二号杯中装入2克的盐,加以搅拌,马铃薯渐渐浮了起来,装了十次后,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马铃薯的一端已经浮出了水面。
第三次,我再次将马铃薯拿出来,擦干后放入三号杯,马铃薯依然在清水中沉了下去。这次我每次向三号杯中装入2克的糖,搅拌后,马铃薯渐渐地浮了起来,和盐差不多。装了九次后,马铃薯的一端也浮出了水面。
妹妹看着我做的实验,开心地说:“科学小实验真是太有趣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状况是不同的。
为了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往清水中加入了足量的糖或盐并搅拌溶解后,马铃薯会慢慢地浮上来,我特意到网上查找了资料,知道了当物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时,物体在该液体中会下沉;当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在该液体中会上浮。这下我明白了:原来,往清水里加入盐或糖,并搅拌使之溶解,会增加它的密度。当它的密度大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就会上浮。
你看,一则小小的科学日记,详细地记录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全过程。这样的日记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养成孩子写科学日记的习惯。
二:开展科技制作活动。
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除了切实上好每周三节的科学课之外,还必须定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作为科学课的任课老师,我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每一学期,我都会以年段为单位组织科技制作比赛。每学年的主题不同。但是不管什么主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
有一个学期,我们的活动主题是:制作火箭
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限定3人。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材料不限,但前题是要安全,环保。最好是能进行废物再利用。作品必须是小组成员亲自设计制作的,不能买成品或半成品。制作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寻求帮助,但是不可找人代劳。
活动的前三周,我们就把主题布置给学生。学生知道了主题后,显得异常地兴奋。三五成群的,一有机会就讨论着要和谁合作,利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什么样的火箭,以什么作为火箭的推动力。
活动的前两周,学生们开始忙了起来,课前课后,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走廊中,教室里,操场上热烈地交换着各自的意见。
活动的前一周,偶尔地,就能在学校的操场,小区的活动场上,公园空旷的草地上,看到一些本年级的学生拿着制作好的火箭进行着各种测试。
比赛当天,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拿着各自精心制作的火箭,互相比着看着,都渴望在比赛中夺得头魁。
一场活动下来,学生们的收获很多。不管是获奖的,还是没有获奖的,都意犹未尽。都期盼着下一学期的活动快点到来。
我想,这样的一场活动下来,对于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求真、求知、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反思、改进、提升能力,所有的这些,都能在这一场场的科技制作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再好的知识体系都需要实践操作作为骨架,如果没有,就只能是一件华而不实的外衣。所以,在提高青少年学生科学素养的道路上,定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科技小探密进行激趣
书本知识比较系统,对于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但是,书本知识的安排也相对乏味。如果课内课外,作为教师的我们只会以本为本,没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
根据青少年学生追求新、奇、趣的年龄特征,我们不仿多关注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科学小探究。借此丰富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抖音,今日头条等媒体搜索科学小实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一起模拟视频中的实验。然后探究这些科学小实验背后蕴藏着的科学原理。由于这些实验既神奇又有趣,操作起来也不难,通常都会受学生的欢迎。
有一次,我找了些科学实验小视频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其中有一个实验是虹吸现象。学生看到后感觉很是神奇。第二天的科学课,我们就不再上课本的内容,而是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有关虹吸现象的实验。实验的过程轻松,愉快,实验的效果也很好。实验过后,我还和学生们一起研究了虹吸现象背后的原理。知道了虹吸现象是利用曲管将液体经过高出液面的地方引向低处的现象。还知道了虹吸现象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比如当河流水位高出两岸农田而有堤防阻隔时,可用以越过堤防来取水灌溉农田。
还有一次,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学会了制作盆栽花的自动浇灌系统。通过简易浇灌系统的制作,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小知识大应用的道理。同时还感受到了知识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
其实,我们还一起看过了许许多多的视频,一起学会了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提及到科学知识。所有这些书本之外的知识,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非常多。我们不能再局限于以前的认知,认为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十几年都不变样的科学实验就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应该以时俱进,多方获取素材,以更加生动,丰富,贴近时代发展,生活实际的科学知识来填补课本知识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把课堂延伸到校外
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栋梁。我们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校园内的一亩三分地。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到远方,投向星空,投向未来。把学校教育伸延到社会,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明天将促进社会的进步。今天所学的毎一个知识点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大有用处,而不只是单单为了一时的考试。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市直小学,地处市区中心。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大,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场地很小。但这并不防碍我校学生视野的拓展。
每一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气象站进行参观学习。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量雨器,百叶箱,风向仪等各种和气象有关的器材的实际功用。通过气象站工作人员的介绍,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人工增雨,为什么要人工增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进行人工增雨等气象学知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卫浴厂,电子元件厂,食品制造厂,服装厂等公司进行参观学习。通过负责人的介绍,知道了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创新,经营思路的转变等等对一个企业成长的重要性。知道了一个企业的成长最终取决于人才的储备。企业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竟争;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每年请一些从本校毕业,现在已小有成就的各行各业的学哥学姐们到学校来开讲座。讲述自己的成长之路。以他们为楷模,引领年轻的学子们奋发图强,只争朝夕。
学校采取的这么多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青少年学子们切身地体会到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进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自律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储备的竞争。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就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必要致力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为祖国的强盛培养出最优秀的,最具竞争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