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随意聊聊《追风筝的人》与“距离感”

最近因为阿富汗的局势问题,无论在 B 站还是朋友圈都能看到很多人提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姑且来蹭一蹭热度。

这本书是我初中的时候读的,我初中最好的朋友之一推荐给我,之后又在班里做了读后分享。不过可能因为第一次看触摸到泪点太过于强烈,以至于几年之后再没有重温过,具体的很多情节我都已经没有那么有记忆了。不过在当时,我读完《追风筝的人》之后,去图书大厦的历史区买了一本《阿富汗史》。在可以算是十年前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通俗或者说流行的历史读物,这本《阿富汗史》还是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作者写作的年头也确实相对比较久远。

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能够把一本严肃史学书啃完,即便我在如今的年龄再回看,也确实得承认那个时候的我还是有几分耐心与理解力,并且也不得不说,对于中东局势的一些兴趣也在那个时候是非常浓厚的。之后我又买了《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不过都没有完全读完。留到现在的一番感触就是,可能一些故事,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下,会变得格外特殊吧。

今天上午英国的议会有一个非常紧急的关于阿富汗局势的辩论,放着作为背景音,并没有非常仔细听。他们有讨论到关于平民的问题,有提到中国和俄罗斯,有提到英国的预期与现在的差距。现在还没有什么结论,这些事情从来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最近看一个关注的时政类 up 的直播,他因为弹幕的一些问题而提出一个被我概括为“距离感”的想法,就是对于一个时政类的 up,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天天督促他去减肥,关心他的感情生活,问到学校专业和很多偏向于私人的问题,而其实这些事情和他输出一些时政类的评论与简介毫无关系。

我想说到“距离感”,尤其是在有相对专业的方面的交流,大概就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若是放在我相对而言看得比较多的 B 站上,就是对关注的 up 主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看他的视频,以及他这个人。如果再具体一点来说,就是不盲目追随,不盲目冲锋陷阵,不关心私人生活与感情问题,不关注身高样貌体型,因为是 up,所以一切都以他发出的视频来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我相对而言更喜欢油管儿上的 subscribe 的描述,而不是 B 站上的“粉丝”这样的称谓。我订阅了一位 up 的频道,可能只是因为一个视频引发了我的兴趣而想要持续关注,而并不能说,我是他的粉丝。

而这些可以延伸到我看体育,看综艺和选秀,看电影电视剧,乃至于读书读小说等方方面面。最近也恰好有一个选秀我在和师姐一起看,包括之前我也和别的朋友一起看过很多别的选秀,如果说我个人,对于这些的关注基本上就停止于节目组放出来的节目,那些周边视频除非比如我刷 B 站被推到首页上,我不会再去找来看,对一个小明星的了解就仅限于这个综艺或者这个剧。运动员我也只关注赛场,好多瓜都还是看战报下面的评论区才知道这些天已经被吵得沸沸扬扬。

当然我以前也不是这样的。我很热烈地喜欢过一些运动员(乃至他们的cp),当然对于演员的上头基本上只停留在他们饰演过的角色而不会延伸到他们这个人身上。但后来发现在我更注意“距离感”之后,喜爱的事物都变得更容易让我快乐了一些。

这可能也是我对于“私域流量”这个名词一直有一种警惕的原因。我对这个词的具体定义不甚了解,(统一老师的课我也没有太仔细听),但是“私域”这个词会给我一种强烈的界限模糊的感觉。

或许我也就是统一老师所说的那种,很难赚到钱的一类人吧(笑)。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 | 随意聊聊《追风筝的人》与“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