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我们觉醒的书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今天在阅读中,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当一个人对于一样东西特别想了解,特别想深入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尝试,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并迅速的提升自己。

而在本次阅读中,我也感受到了,探索学习的路上,我们放慢脚步,即是快速高效的。

当我们追求质量,就必将付出成倍的努力和坚持;而我们在探索中,也可能会走不少弯路,只要我们真心想要成功了解自己的需求,那就会在不断的复盘中发现新的思路和方向,情清晰自己的目标。

我们发现喜欢阅读的人们,最终都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上,而也是在不断输出的过程中,我们会联结从前学习到的,以及我们今天在新的知识上更多的链接,只有在前后对比更新的过程中,去发现积累,我们便会等到厚积薄发的那天。

当然,本书是在阐述在学习,生活,工作等一切事物进行中,我们如何才能聚焦当下,获取更有效的方法。

我们在面临突如起来的空闲时间,我们如何精准的利用好这个时间,这也是我们常遇到的困惑。因为我们常常在做A时,想B;而做B的时候,却又在思考A。

这也是我们常常想看书,却被微信小红点,抖音的笑话,某个新闻给拉走了的主要原因。

作者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总是这样,一开始只想找一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

说到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我发现很多著名学者专家,都是在很好的利用自己的“闲置时间”。这也与我之前看关于董卿的利用闲置时间来增值自己是相通的。那本书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如何等待机会,而等待的过程中非真的就是“等”,而是在等待中去让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

而本书不同的是,通过介绍各个领域的不同人物是怎样去深度学习,并在学习中取得专注和创新的。

这也正是我们所不懂的地方,因为大多数读者并不知道如何阅读是正确的方式。当然,我们阅读也是学习他人的思维,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才是我们想要的价值。从一本书中领会出自己的观点,延展开来,运用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这便是进入了一种深度学习的阶段。

我们如何在舒适区的边缘一次一次扩充自己,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舒适区的边缘就是超过那么一点点,写作进程中,随便写写,写再多也不会进步。而在写不出的过程中,还努力挤一挤,时间的推移,效果会完全不同。

我也很赞成作者说的,很多读者在读完之后,梳理一下文章的思维框架,这样的写作纯属搬运工。我一直不知道,原来我按照自己的文字去理解来写,是一种更正确的方式。

但距离深度学习还是有一定距离,这还只能算是主动学习的阶段。哈哈!这也是认知觉醒的第一步!

好久没有输出1千字以上了,难怪最近感觉内心很空虚……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是一本让我们觉醒的书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