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印度化工能力对比,微井科技丁全有关于创新的这些分享值得关注

近期印巴军队克什米尔地区再交火的信息占据了当日的头条: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军方及当地官员21日表示,当地时间20日晚间,印度军队向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实际控制边界沿线的村庄开火,造成一名13岁女童死亡,其母亲和兄弟受伤。联想到最近在中印边境,印度不断挑起事端,让我们不得不再把目光放到这个一衣带水,却离心离德的邻居。

近日据《ThePrint》报道,莫迪政府很可能会宣布其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Scheme)的最终指南,该计划旨在促进活性药物成分(原料药, API)的国内生产。此举意味着印度将重金支持53原料/中间体品种,降低印度对中国的依赖。而这是近期中印局势紧张传递到产业端的讯号之一。

虽然医药和化工领域和印度的竞争,还未对我们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在很多行业已经开始了。《印度快报》18日报道称,印中两军在边境地区发生暴力冲突后,印度铁道部和电信部将不再考虑与中国公司的合作。印政府消息人士称,印度电信部已要求国有电信公司(BSNL)在下阶段升级4G设施时不再使用中国设备。由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未来龙象之争的风暴在所难免。

来由已久的龙象之争

中印边境地区的矛盾,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激化。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先后发生多次重大的边境冲突,当中包括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1967年印度入侵位于该国与中国西藏交界的锡金王国,以及1987年两国在桑多洛河谷地区爆发对峙。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不断对中国边界进行武装挑衅。1961年,中国有关部门多次向印度提出和谈,却被拒绝。1962年6月,印度军队加快武装入侵中国,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同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建立了100多个据点,一些据点最近距离中国哨所仅数米。当时印度有关部门宣称要将中国人从边境地区赶出去,1962年9月,中国官媒发表社论,警告印度立即从边境撤军,否则中方将使用武力。战争持续一个月后,双方均出现补给问题,中国单方面停火并撤军,但仍占据阿克赛钦地区。至于印度一方也宣布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这场战争中,中国有700多人阵亡,印度则估计多达3千多人,双方受伤人数超过2千人。可能有不少人都会有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两国的关系会搞得这么僵呢?因为印度这个国家从来都是把中国视为赶超的对象。竞争会演化成剧烈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战场早已蔓延至经济之争

战场上的厮杀,不可谓不惨烈。但很多人常常忽视的是,相比于枪炮,经济之争对国家的影响有时来的更让人痛彻心扉。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19世纪都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印度被英国殖民统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据印度经济学家两国一直遵循相反的轨迹。根据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估计,1820年-1913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从533美元增加到673美元,在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均收入从600美元下降到552美元。在20世纪上半叶,两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继续下降。1913年-1950年,印度的人均收入从673美元降至619美元,而中国的人均收入从552美元降至439美元。也就是说,在1950年1月印度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国时,其经济是领先中国的,而且领先的幅度还比较大。那个时候的印度,手上的牌可要比中国硬得多。当时印度的化肥产量是我们的4倍,钢铁产量是我们的8倍,石油产量是我们的两倍。不仅硬件条件比我们高得多,连发展的环境也要比中国强出不知多少,工业制造业更是相差悬殊。

两国建国后都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快速增长,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979美元,翻了一番还多,而印度则达到966美元,经济成绩中规中矩。不过仅从数据上看,这时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大体相当。但是1978年后40年的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中印两个国家的实力对比。今天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4.6倍,两个国家已经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层面了。

随后几年这个差距不仅变越来越小,甚至还扭转了过来。近几年中国的富裕人口越来越多,所以劳动力的成本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了。反观印度在去年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勉强超过2000美元,还不足中国的1/5。2017年中国向世界出口了价值2.16万亿美元的商品,而印度只是2993亿美元。再看看发电量,印度远远落后于中国。根据《中情局世界概况》,中国在2016年生产了6.14万亿单位的电力,相比之下印度同期只生产了1.15万亿单位的电力。

所以眼看着中国近几年来一步步“飞黄腾达”,印度也是急头白脸的彻底坐不住了,处处看中国不顺眼。这些矛盾演化而成的竞争除了体现在战场上以外,在很多其他的方方面面上,同样都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如说在技术上出现的“龙象之争”。

不可忽视的“印度效应”

虽然从各个维度上来看,我们都不惧怕这样一个对手,但战略上的藐视更应该让我们在战术上重视这样一个对手。而相比于我们,印度也确实在诸多方面有着其优势。首先从身份背景上来看,印度属于英国殖民地,这种身份对于印度这个国家本身来说虽然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却也让印度人在语言方面具备了中国以及欧美地区某些行业内的人所欠缺的一个优势。

比如说从殖民者那里,印度人学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管理技术。他们懂得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经营公司和带领团队。可以说成为某项组织领域的专家,已经成为了印度人的第二天性。在美国500强企业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排名第1的就是印度裔(籍)10位,比英国裔(籍)还多(9 位)。而中国香港、台湾华裔(籍)分别有1位,大陆则无一人上榜。比如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谷歌CEO皮查伊、百事可乐总裁兼CEO卢英德、万事达卡CEO彭安杰、德意志银联主席CEO简安素等等。欧美很多一流的管理学院,已经把这一现象作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化工和医药战场,是中印决胜的关键领域

中印不论在文化还是经济模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标准意义上的化工大国。据统计,印度目前印度在全球化学品排出口方面排第十四,进口排名第八,其染料约占全球染料和染料中间体产量的16%,其体量占据了全世界化工企业的3%。另外十几年来印度的化学工业年均曾都高达12%,化肥、纺织、塑料、农药等产业高速增长。和印度相比,我们行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大都实现了超车,并在诸多领域成为全球第一。以农药为例,我国从1983年的33万吨产量飙升至2016年的370万吨。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

第一化工大国的身份往往让我们只关注欧美巨头的动态,而忽视了身边这个强劲的对手。2017~2018年间印度化工产品出口规模增长了31.94%,达15 9.1亿美元。有机和无机化学品及化肥出口增长率更加突出。其额度达到了106.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的时候,印度化工行业的规模将达到3040亿美元。

化工对于印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整个化工产业将为印度创造多达200多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印度的粮食产量为3.136亿吨,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半,但是印度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达到了1100万吨。作为一个如此人口大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离不开印度农药企业的保障。 

虽然在诸多领域我们优势尽显,但是在制药这一领域,不管是原料药还是制剂,中国一直都是追赶者的姿态,这点从《我不是药神》这样的影视剧就可见一斑。2015年的时候,印度商务部声称整年度的药物出口总额以125.4亿美元的水平远远领先中国,平均增长率达7.55%。在国际重要市场,比如说美国以及欧盟等等市场都要高于中国。

而在仿制药这一方面,美国市场仿制药处方量排名前20的制药企业当中,就有9家来自印度,而中国企业从未上榜。可以说印度制药企业在美国,甚至整个北美地区都是实实在在用销量说话的。反观中国的制药企业,很多时候只能用一个某某企业获得美国ANDA文号这样的标语。

印度市场方面的优势如果往产业链上游延伸,我们还是会发现中国企业的可取之处。以制剂为例,印度有超过60%的制剂全都销往海外,其中40%销往美国;印度77%的制药企业从事试剂生产,但有近80%的API以及中间体进口全都来自于中国。如果我们把印度看成是一个全球大药房,那么中国就是这个药房生产的化工厂。

中国生产的API在印度到岸价,往往要比印度本土生产的同类级别产品低20%左右,这也让大部分的印度API生产厂商,选择从中国进口的方式来获取中间体。也就是说印度的制药企业,因为熟悉国际市场的质量体系,所以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再结合中国原料生产商,就形成了一个管控严格的供应链体系。

创新之争,才是关键之关键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从产业链完整性和价格方面,我们优势都非常明显,但在市场和标准化体系方面,我们也要虚心的向印度学习。当然,如果要从如此众多的要素中找出未来中印化工竞争的关键,毫无疑问就是创新了。

2017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大约占GDP的2.1%,而印度不到1%。以专利这一数据为例: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中国在2016年申请了大约134万件(国际)专利,占全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42%,而印度只申请了45057件专利。两国创新的差距还体现在人才数量上,虽然从一些报道上我们能够看到印度已经每年有800多万的大学生数量,但过低的薪资和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诸多印度海归留在了美国,以及中国。

来自贝内特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中国观察家尼班尼克在印度本国的研发这一方面就曾经赤裸裸的指出:“虽然印度可以购买大量最新的现成技术,但是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印度是否具备相应的财力和条件来使用这些技术,比如说A.I.智能和大数据这一方面。而且综合来看,以目前印度的教育现状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技术创新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印度目前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追赶上中国,可现在的问题是两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来自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的龙兴春教授就曾经说过,本身印度是希望能够走中国这条道路的,因为中国的模式非常的成功。发展制造业扩大出口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印度的主要问题在于基础设施太过于落后,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再加上技术方面的问题都限制了印度的整个经济发展。可以的看得出来,没有技术创新是制约印度发展的一个最大弊端。

中印两国科研体系还有很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在于科研机构是否真的能够指导产业的发展。山东微井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丁全有在多次印度参访后,分享印度见闻时曾经说道:不同于国内越来越好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模式,印度的企业与高校之间几乎是割裂的,比起学以致用,印度的高校教授们更热衷于在政治或者官方体系内获得认同。比如我们在国内和有机所、青岛科技大学等很多高校成立了关于微通道反应器的连续化实验平台,用于赋能企业,但这种方式在印度高校完全落不了地,相比务实的做些事情,他们更希望声誉上的突破。但我们还是要重视和尊重这样一个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新技术的选用上。比如以微通道反应器为例,国内还有不少企业在犹豫要不要试的时候,印度企业很多早就已经熟练的把微通道用起来了,比如像Syngenta 在Pune的工厂, Transpek 在Gujarat的工厂等等。所以我们时常也会有担心,因为一直以来咱们化工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和劳动力成本,但如果拼劳动力成本,我们是绝对拼不过印度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把握住时代趋势,用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话,外部市场给我们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透过本文,我们也能看出或许在未来很多年里,龙象之争将会成为大国博弈的常态。除了政治制度和宗教等问题外,如何用科技创新、化工创新能力形成高维的碾压,才是决定未来两国国运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和印度化工能力对比,微井科技丁全有关于创新的这些分享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