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分之一的打工人∣
我们都想提前退休,我们都想财富自由,但是可能他们一辈子都做不到,在现实和传统活法的影响下,他们手拉肩扛出卖苦力一辈子也攒不下几个钱,都花在子女身上,老人身上,最后自己老了累了,还得出来接着干活,不敢生病,不敢受伤,不敢停下。
中国有多少农民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中国约有2.9亿农民工,占全国人口20%,由于疫情,近几年出现些波动,但总体基本稳定在2.5-3亿人之间,其中50岁以上的占比约27%,大概7800万人,比泰国人口还多800万。
这七千多万人被称为“高龄/超龄农民工”,因为常年在户外工作,而且大量从事建筑行业,也被称作“楼外的人”。
还记得在许多年前,我参加了一个志愿活动,恰好遇到了一位农民工大叔在旁边围观,因为是中午休息,他就坐在一边的阴凉处,戴着工帽,喝着矿泉水。因为他驻足时间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就过去和他聊了几句。
他有着典型的农民工的容貌,面部和脖子黢黑,布满了皱纹,笑起来牙齿还不整齐,手上能明显看出老茧,肩膀一高一低,弯着背,拿着瓶子手还有些颤抖,但能看出来在极力克制。他的脚在摆弄着一个纸壳子,看样子应该是想睡午觉用的。
我记得当时我对他说:“大叔你看了很久啦。”他说看我们忙活挺有意思的,想起了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和我们差不多大,在厂子里上班。
说到这我猛地意识到这位大叔应该和我父亲差不多大,却依然在工地上干活。
我打听了下他的年龄,他没说具体,只是说快六十岁了,我当时很惊讶,在我的认知里,这个岁数不应退休该颐养天年了吗?他好像看出了我的惊讶,说是得挣钱给孩子买房子啊娶媳妇之类的,还用力把手中的瓶子举高了些,表示自己身体很棒,还能干得动。
我想的是这个岁数干体力活真是危险,于是开始脑补农民工受伤之后救护车来的场景,尽管我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还是有隐忧。
当我问他打算干多久时,他说能干多久就干多久,干不了就回家算逑。倒是一位乐观的农民工大叔。我说你儿子未来会干这个吗?他说他儿子活的很,应该是头脑灵活的意思吧,年轻人有想法,不愿意干这么灰头土脸的工作,连媳妇都找不到。
大叔指了指工地的方向,说那里面都是这么大岁数的农民工,除了操作机器的,手拉肩扛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了。
②∣去还是留∣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底层人民受影响往往是最大的,他们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
今年三月以来,很多地方出台了“高龄农民工”清退令,让这群不太被关注的人走进大众视野,但如果仔细回看的话,这并不是新鲜事。深圳十年前就见不到高龄农民工在工地上的身影了,这里当然说的是正规工地。此外,出台政策的深圳、天津、上海等地基本把年龄都卡在了男性60岁和女性50岁。
高楼拔地起,万丈入红尘,很多人干着干着就来到了“高龄”的年纪。工地60岁等于公司35岁,不知不觉就到了“毕业”季,其实在有的地方,50岁就岌岌可危了。
这个“清退”政策的本意是保护农民工,无论是出于安全角度还是自身安全因素,毕竟人老了,无法像年轻人那样适应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反应能力下降,腿脚不好,眼神不好,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所以像高龄农民工手脚被压断,高空坠落等事件屡见报端。
但是,相比于潜在的危险,确定的穷更可怕。
和所有人一样,高龄农民工同样要面对养老、医疗,子女上学结婚等生活终极命题,哪一个不花钱?相比于“楼内”的人来说,这些“楼外”的人的处境和保障可以“风雨飘摇”来形容。
社会保险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是必备的保障,这几乎毋容置疑,但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他们自己不愿意缴纳这笔费用,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他们来说,社保的保障似乎有些“缥缈”和繁琐,缥缈之处在于社保需要缴纳满15年才能享受退休待遇,但对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吃了上顿马上考虑下顿的人来说,别说15年,15天后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繁琐之处在于农民工是流动性很大的群体,经常跨城跨省找活干,有的短时间内跨了很多地方,社保就断了,断了也就没心思再续上了。
更糟糕的是,有的时候不上社保也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一些工地不和农民工签任何雇佣合同,连合同都没有,就更别指望上保险了。
所以,农民工宁愿把这些钱转为现金,这样心里更踏实。
其实,就算上了社保,养老金也是少得可怜。据统计,除了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养老金能高些,大部分地区农民工的养老金在每月一两百元,这些钱够干啥的?
那能怎么办?只能接着赚钱啊,活到老,干到老,有啥就干啥,为了挣钱,他们的忍耐力是超乎常人的。
农民工这种工作我相信大家也都多少了解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可替代性、危险性,天花板非常低,没有什么职业规划一说,如果没有别的手艺,一辈子只能干这个。
只是除了这个,老了之后还能干啥呢?
在高龄农民工眼里,他们的零工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l 上等的选择:保安、保洁、仓管等
l 中等的选择:混凝土工或钢筋工、木工等技术工种
l 无奈的选择:搬东西、卸货等,这个挣钱少
l 没有选择:只能在劳动市场兜兜转转,等着被包工头“垂青”。
反正高强度、高危、高空的工种就别想了。
像上等选择保安、保洁啥的,这都算美差,收入还可以,也不是很累,所以竞争也比较激烈,往往也是“关系”先行,能找到这些的也算是少数。
除了这些,高龄农民工的选择面并不多,很多还是愿意去工地发挥余热。这是为啥呢?因为相对来说,工地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工地。
一般来说,像卸货、搬运这种工作,也就挣个百八十块钱,但工地单纯出苦力一天可以挣两三百,如果有点手艺的一个月可以挣八九千甚至过万,对于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大龄农民工来说,这个收入很不错了,至少比种地强很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大约在4400元,其中外出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4500左右,比在自己老家干活收入高约26%。
工地比种地挣得多,城里比农村挣得多。
所以这也是为啥这些高龄农民工即使冒着各种风险,也要到城市里接着干活的原因。
但不是所有高龄农民工都这么幸运,能找到工作,这里面往往需要一些“技巧”。
为获得工头的青睐,有的人会买那种最便宜的染发剂,自己尝试把花白的头发染黑,有的会买一身看起来年轻利落的衣服,还有的会买个帽子,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精明强干的样子,不要让人觉得你是个累赘,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简历”。
在家里希望不要被子女嫌弃,在外希望不要被工友和工头嫌弃,即使带伤带病也得忍着,不忍随时可能被踢掉。
实际上,高龄用工是个弹性地带。虽然目前有“清退令”出台,但有的工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年轻农民工或忙着赶工期,就雇佣高龄农民工,双方一拍即合,默契游走在法规法令的监管之下。
客观地说,现在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阶段,施工方也用,农民工也想干。
但正规工地很难这么操作了,在强化政策下,不得不实行规范化管理,比如建筑单位必须和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安全培训,实行封闭管理,必须进行实名验证并将身份、健康信息录入招工系统,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进行打卡和审核等等。
此外,从施工方角度出发,高龄农民工无法被纳入工伤保险中,一旦出事连保险都走不了,得自掏腰包,而且还有可能被监管部门处罚,得不偿失。
有了技术加持,在监管之下“游走”和“变通”的难度与日俱增,每个工地的项目经理都见证了无数次的无奈和离开。
③∣新的机遇?∣
疫情既是催化剂,又是加速器。
大城市的封控充满了不确定性,面对无休止的停工复工再停工再复工,本来就依靠自由流动打工的农民工禁不起折腾,不得不将目光放回了家乡。
实际上跨省农民工回流的趋势近几年逐渐加强,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农民工选择在省内就业,超过四成在本乡镇就业。
这种趋势最早开始于2015年,我查了下,原因应该是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让资源全都集中在大城市里,要让农民变市民。
因此,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产生了新的用工需求。
如果家乡发展足够好,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根据数据显示,农民工回流的年龄有两个分水岭,一个是30岁左右,一个是55岁左右。30岁主要是考虑到结婚生子问题,有的年轻人干几年,攒点钱就回去了,也不打算在城市里常住;55岁就是因为政策和年龄原因,在大城市打工不易,就回老家了。
从实际角度出发,城镇建设固然需要农民工,但不需要那么多,大量回流导致市场上用工供大于求,高龄农民工依然面临就业困境。
不过目前有一个比较好的趋势,那就是农村平台经济的发展。“淘宝村”“淘宝镇”大家应该或多或少听说过吧。2020年,淘宝村同比增加26%,淘宝镇同比增加57%。
就是这些被人饱为诟病的电商业务,给了村子里的人一些生活的奔头。
有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展电商业务,父母在身边,也可以做点力所能力的活,帮衬一下,或者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这些年轻人是不会重走父辈农民工的老路的,他们眼宽了,嘴也刁,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挣钱养家,而不是被迫背井离乡,被迫灰头土脸,被迫吃没有肉的餐食,被迫住在很多人一间的环境糟糕糕的宿舍里。
“寻求改变”“一技之长”“自由自主”是新一代农村青年的标签,他们不满足于工地上的尘土飞扬,也不满足于流水线上的枯燥乏味。
但时至今日,依然有近8000万高龄农民工在为每一座城市奋斗着,无论是否尘土飞扬,无论是否枯燥乏味,甚至无论死生。
对于他们来说,和工友们抽烟喝酒吹吹牛皮,就是放松时刻;那些看起来无比沙雕和土气的视频,也许就是他们一个人待着时最欢乐的时光。只有这时,他们才会放下疲惫,短暂地忘却自己工人和农民结合的身份。
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之一,有着最朴素的不可忽视的智慧,是几十年前奔赴前线的战士,也是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百姓,是最可靠的情报来源,是人民战争的中坚力量;几十年后,他们是中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老黄牛”,一砖一瓦一铁一焊一针一线将中国GDP拉入了百万亿大关。
曾在国厄时抱薪,岂可冻毙于盛世风雪?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