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关切”——目标感(一)

今天听了威廉·戴蒙的一本发展心理学书籍《目标感》,很受启发。

目标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作者的话讲,就是一种“漂泊感”。什么叫“漂泊感”?就是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用我们普通人的话来讲就是空虚。

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到了时间点,你需要他工作,他就去工作;需要他考研,他就去考研;需要他找到一份工作,他也会好好干,但问题是他觉得没意思,做什么事都没劲,甚至该结婚的时候不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也不想生孩子,不断往后拖延。在八九十年代,年轻人二十五六岁就已经当上爸爸了。但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不断地把成熟时间往后拖延,这个现象叫作“延迟承诺”。

什么叫“延迟承诺”?你想,“要当爸爸”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要当丈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要当妈妈”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但是我们不想长大,不断往后推迟长大这件事情的发生。同样是在全球范围之内,越来越多的国家还出现了“啃老族”的现象。作者把这种状况叫作“卡壳了”,很多年轻人被卡在了一个地方,不愿意进入他们的社会角色。

那是不是这个社会越来越糟糕了?其实也不是。从对比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安全,生活条件更好,物质更丰富,甚至年轻人的修养也变得更好,更有礼貌,这都是进步的表现。但问题在于,大家都不愿意更早地承担角色责任,这就是这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近期的一个调查中,令作者大吃一惊的是,美国有45%的大学生都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甚至心理学家还为大幅延长的青春期提出了一个新的名称,叫作“成年早期”。为什么不叫青春期?因为青春期不会一直延续到30岁。很多人过了青春期以后并没有进入成人期,而是进入了成年早期。

我们去采访这些“漂泊”的年轻人,问他们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从未感觉到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每天浑浑噩噩地养家糊口、还房贷,但从来没有感受到做这些事的意义、价值、重要性。这是这本书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目标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作者说:“‘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它跟你有关?’‘为什么它很重要?’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摘自《樊登讲书》

感受: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似乎很契合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什么样子”,其实说到底这都是目标问题。而最终的答案几乎没有以具体分数和成绩来衡量的,大都以精神层面为目标。

我们没有做一个具体调查,所以其实没有数据支持。不过这本书倒是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就是虽然大多数人嘴上说要以精神层面为目标,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依然向着物质层面的目标在前进。身为普通人,选择物质层面做目标无可厚非。但作者最后说:“如果你希望自己活得有劲、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言外之意就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目标都要有。就像著名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说:青年教师追求专业发展,可以先从功利之门入,再从功利之门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极关切”——目标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