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内容是第六章第三节——幼年是人格形成关键期
果然是应了那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往往用来感受那些成年后表现糟糕的人,见过成长的人述说着过去的如何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
而且从小时候对孩子的预期就是将来如何完全看这几年了,所以对孩子的从小也是投入了足够的教育。这个与对妈妈的要求,从小最好能够陪伴,给足安全感是不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呢?
因为有妈妈的陪伴,妈妈往往是留心观察的陪伴着,所以会注意到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的需要,忍不住会对身上掉下来的这块儿肉的满足。所以给足了关注的孩子,内心丰富,不容易有极端的行为。
阿德勒看来,所谓的“问题儿童,就是采用错误的方式来追求卓越的学生。”
阿德勒说,“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造成“问题儿童”的原因也不是外在事实,而是这些热痛对这些外在事实的看法。
老师本质的工作是育人,而不是把自己脑袋力的只是搬到学生的脑袋里。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尊严感。从解决了困难,或者是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过程,终于改变了一个自己的不良习惯,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肯定。
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作为家长来说,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通过外部的刺激,正向强化为了让孩子能够有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自我评价和认知。让孩子感受到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比如参与了家庭的劳动,扫地不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整洁。
写作业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是通过这个过程自己收获了什么,完全取决于家长在开始做这项工作时候跟孩子沟通的内容。
作为老师来说,努力的方向有七个方面:
1,对工作充满热情,努力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氛围。
2,贝壳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类似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能大家都会的内容,为了让大家有积极参与的感受,热热闹闹地过去了,大家内心的收获并没有很多,而且预习之前不会的内容还是不会的搁置下。
3,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就像是写文章的人有读者意识一般。多一些鼓励赞赏,少一些讽刺挖苦,即使是批评,也要把人和事区别开来。
4,应当创设体哦阿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良好的情绪感觉,不断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学习中得到健康的疲劳感。
5,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6,评价学生的角度多方面,合理运用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自尊感、自我肯定。
7,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在参与。看到的是学生,而不是一个个教科书上的传递过程。
对照这些内容,分清楚执行起来如何操作,课前的备课时候有过学情分析,一般的认知特点,同时考虑班级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思考问题特点,针对性地调整课堂进展模式。课后及时复盘,对反馈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总结和反馈。
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一个过程,接受到理解消化、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也是一个时间问题。就在这一个月的调整节奏中,紧接着就是在教室中实践的过程,不断进步中实现方法到策略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