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三”到“来四”(万老板趣话苏州之五)

图片发自App

        苏州俗话中表示问询与表明看法或态度的主词往往相同,区别所在仅给前者加个缀字“阿”即可。例如:问:阿有苗头?答:有苗头。问:阿促狭?答:促狭。问:阿海威?答:海威。问:阿笃定?答:笃定。问:阿赤松?答:赤松。等等。如此一问一答语式使用频次最高的,我(万老板)认为属“来三”一词。友人相见,有事相求,无论是借贷、谋职抑或求学、婚配之类,待讲明主旨后,敲钉转脚的发问“阿来三”,是必不可少的,对方若不想驳面子,很可能连人家所托何事都没弄清,不管三七二十一,应对之词总是“来三”,其实,接下来的“办事”过程,始终如坠云里雾里,神龙见首不见尾,十足的太极高手。“来三”的适用范围不窄,关切性的问答亦常用之。老农师傅看知青徒弟挑水河泥吃力,一句“阿来三”脱口而出,徒弟不肯塌台:“来三!”肩胛虽已歪斜,语气倒仍铮铮。“来三”早已成了苏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际交流用语。

        探究苏州俗话“来三”的出典,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院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京官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读书人乡试到南京,试场设在夫子庙。为防考生考试时通同作弊,组织者动足脑筋,因地制宜,以庙内长廊为考场,取来木制薄板,将长廊折成一米见方的格子单间N间,里面放置桌椅笔墨等考试必需物件,甚至连便桶都给准备着。考生参考,每天早晨进去,要到下午终考始得离场,至于餐饮之食,须从外面递入,吃喝拉撒,少个“睡”,加个“考”,全在里面完成,如此多功能“考室”(姑且称之),古今中外,世所罕见。看来,读书人想要成为“人上人”,所吃的“苦中苦”还真不少,除了寒窗苦读,今日还要忍受斗方之室内的“囚考”之苦,不过,为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咬咬牙,亦要挺过去。“考室”的内环境,诸生一律,无从选择,而就极多的“考室”而言,其区位的比较优势还是各各有别的,春闱秋试,岁早料峭,霜寒凛冽,朝南向阳显然比北阴之处优越许多,更有利于考生智商细胞的活跃生长。“考室”的优势不但体现于区位,还有重要的隐形因素:譬如某“考室”上届考出个状元,那后来的入考者自然会沾得状元的灵气,冥冥之中得神助也。“考室”分配由抽签解决,这对于那班分配“考室”的衙役差吏来说,实是难得的生财之道,人家知府大人一年千万雪花银,今天数年一逢的发财机会来到自己面前,可得抓住啦!于是,抽签舞弊、囤签索财、明签暗贿,无奇不有,花样翻新。众多的穷书生明知毛里有病,亦奈何不得,只能碰运气了。可这在尚书第的“高衙内”和太师府的“华公子”之流看来,恰巧在自己面前铺开了一条罗马大道,不缺钱,自然可任性!一幕考场舞弊剧的演出流程大致如此:抽签前一天,中间人将双方引至一私密处然后知趣回避,衙役带上好签,公子哥儿带上银两,见面之际,衙役右手持好签,笼于左袖管内,左手伸展三个指头,面带微笑:“来三!阿来三?”公子哥儿会意:“喔,没问题,当然来三!”接下来,中间人再次登场,分头约见双方,最后,各取所需(衙役怀藏三两纹银,公子哥儿袖笼好签),满意而归。第二天公开抽签(各考生之间绝不互告),公子哥儿露个面,来个虚的,掩人耳目。考后发榜,贿得好签者能否得中功名,与衙役无关,反正有钱,公子哥儿可以任性下去,以雪花银当敲门砖,继续纵横捭阖于阅卷、评分、录取等环节,职有所司者只要能贪、敢贪,是不会放过敛财良机的。可能也是因为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之缘故,“考室”的好签行情看涨,掌管资源的衙役差吏的要价从“来三”增至“来四”。索取的贿银多了,步骤照旧,轻车熟路,衙役差吏的发财欲更旺,规定动作的完成当然更为得心应手。

        人们的社会活动充满了再创造。从“来三”到“来四”,肯定语气大增。俗语的运用过程中,词源出典好像有所淡化,其词语的形象性愈益被强化,于是,“山水(苏州话读si)”取代“三四”——“来山”“来水”更见气派海威,直至干脆推“来势”上阵,让人不得不首肯:此君处事干练、气势如虹,何庸置疑?(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来三”到“来四”(万老板趣话苏州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