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77: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中国禅宗特有的农禅文化,发展到怀海禅师的时候,就进入了最高峰,而且成为了禅宗千百年来延续不断的制度传承下来。
怀海禅师不仅在制度上奠定了农禅文化最为稳固的根基,而且自己还身体力行,切实做好了表率作用。
怀海禅师来到大雄山弘法的时候,已经是超过七十高龄的人了,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个时候能活到七十岁的人本来就不多,即便是活到了这个岁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家颐养天年的。
可是怀海禅师却从来没闲着,他要求寺院上上下下所有人必须参加劳动,那么他就必须要做好表率。所以,怀海禅师从不以自己是禅宗江湖的龙头老大自居,从不以自己是寺院的方丈自居,而是每天都照例和大家一起外出干活,砍柴也好,开荒也好,种地也好,反正当天该干嘛就干嘛,从不偷懒,也从不缺工。
可是,怀海禅师七十岁这样干,八十岁了还是这样干,到了九十岁这种罕见的高龄了,依然还天天这样干。不但天天这样干,而且因为他是主持,所以不论干什么活,怀海禅师都率先垂范干在前头。怀海禅师虽然自得其乐,可是寺院里上上下下的人一个个都稳不住了,师父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天天出工干活,弟子们于心何忍啊。
于是,他们一个个苦口婆心的去劝怀海禅师只要在寺里给大家传授禅法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杂活,交给弟子们干就行了。
可是怀海禅师道:“我有什么德行,敢让僧众们替我干活啊?”自然,怀海禅师还是每天照样出工干活。
弟子们一个个毫无办法,百丈寺负责安排大家干活的主管僧人忽地灵机一动,他有天趁怀海禅师不注意,悄悄的把怀海禅师干活的工具拿走藏了起来。
等到寺院击鼓集众出去干活的时候,僧众们一个个拿着工具都出去干活去了。怀海禅师听到集众的鼓声后,也照例起身去拿工具集合出去干活,可是他找遍自己的方丈室,干活的工具却不翼而飞了,怀海禅师赶紧四处搜寻,却哪里找得到呢。
没办法,这天怀海禅师只好端坐在方丈室里,终于没有出去干活。
寺院开饭的鼓声重重的响起,僧众们一个个回寺院吃饭来了。大家看到怀海禅师今天终于没有出去劳作,心里都非常的高兴。师父那么大的年纪了,早就应该在寺里好好休养了。
斋堂的饭菜早就做好了,大家一个个进去依次坐好。主管僧人也来到方丈室请怀海禅师去用斋。
怀海禅师道:“我今天就不用斋了。”
主管僧人非常奇怪的道:“师父今天怎么不用斋啊?”
怀海禅师平静的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这个主管僧人不论怎么劝说,怀海禅师依旧坐在那里纹丝不动。自然,怀海禅师就饿了一天的肚子。
寺院的僧众们知道后,一个个心疼得不得了,怀海禅师可是超过九十岁的人了啊。当然,僧众们一个个更是敬佩得不得了,这个世界,有几个能做到从思想到行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呢。
自然,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哪个人敢去把怀海禅师干活的工具藏起来了。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中国禅宗史上,乃至于中国佛教史上中国思想史上中国文化史上,最为振聋发聩激荡人心且意义深远的话语之一。
中国禅宗就是因为有这种思想,才能彻底摆脱人们对于佛教徒就是寄生虫的认识;才能彻底摆脱禅僧们对于外在寺院和财物的各种依附;才能在封建王朝对于佛教多次残酷打击的灭佛运动中因为经济独立能自给自足而存活下来,进而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怀海禅师还把参禅悟道融合于日常劳作中,使僧众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领悟禅法,更是对中国禅宗开创性的贡献。
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话语一经说出,便立即传遍了整个禅宗江湖,成为了每个禅客的生活准的。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禅宗在各朝各代如何起伏,这个思想,在中国禅宗的发展历程上,始终没有被丢弃过。
现在对于怀海禅师的农禅制度,学术界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那些专家学者们各凭所学各抒己见,从政治、国家经济、寺院经济、流民、佛教制度、僧侣数量、社会治安等等各个方面对农禅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发表和出版了诸多的文章和书籍。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在国家大环境的逼迫下,僧人们必须劳动自给自足。也就是说,农禅,是僧人们为了生存问题而进行的劳动。
可是,这些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似有理有据,可是在红尘洗梦看来,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一群禅宗门外汉的一家之言罢了。因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在文章中说了半天,而且说的天花乱坠,可是他们却从不说禅。
请问,如果禅僧们劳动仅仅是为了生存,仅仅是为了有点寺产,哪么他们和天天上班的工人有什么区别?他们和天天下地干活的农民又有什么两样?
须知,禅僧们下地干活和工人农民的最大区别,是把禅修贯穿于日常劳动中,在日常劳动中,时时处处体悟着禅道。而这,才是农禅的真谛所在。所以,禅僧们下地干活,是禅修方法中的一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修,而绝对不是那些专家学者口中的简单劳作。哪怕这种劳动实际上也起到了养家糊口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看到非常多的禅僧们在下地干活过程中,互相勘辩禅机,并在劳作中领悟到禅法真谛的故事,而这,恰好可以佐证农禅并不是简单的下地劳动,而是真正的禅修。
农禅农禅,是以禅为主的。
这就如现在很多解读禅诗的书籍文章一般,那些作者对于诗,一个个分析得头头是道,可惜对于诗中所表达的禅意和禅机,一个个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语焉不详。
而禅诗,归根到底是要表达禅意的,是说禅的。而诗歌,只不过是表达禅意的一个载体而已。所以,禅诗,同样应该是以诗歌为表,而以禅为里的。
可惜我们现在的专家学者们,常常本末倒置,他们滔滔不绝说“农”者,如过江之鲫,而真正说“禅”者,却罕如跃龙门之鲤。
农禅制度从怀海禅师开始,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不过世事沧桑,进入近代的中国禅宗,已经几乎完全丢弃这个传承了上千年的宝贵传统,看看当今中国许许多多的富贵寺庙和富贵方丈,中国禅宗如今几乎名存实亡,也就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了。

五、百丈清规
怀海禅师除了本身的禅法功夫深厚,在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外,他对于中国禅宗、对于中国佛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制定了《禅门规式》。
怀海禅师的《禅门规式》制定出来后,立即就在禅宗江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致使禅宗江湖中的各门各派都在复制怀海禅师的创作内容,不过当时还没有什么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怀海禅师本人更是不会去打假的,从而使得《禅门规式》席卷全国的丛林。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禅宗江湖风云变幻,有的门派为了自身的需要,就对怀海禅师的《禅门规式》进行了修改。就这样,今天你增加点适合自己的内容,明天我删掉点我看着不合适的条款,致使怀海禅师的《禅门规式》就变得有点身体越来越虚胖,越来越脱离当初的原意了。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云门宗著名禅师长芦宗赜在怀海禅师《禅门规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内容,编撰成了《禅苑清规》十卷。宋度宗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僧人惟勉又在参考各书的基础上,编撰出了《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二卷。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东林戈咸又在参考各个版本的基础上,编撰出了十卷本的《禅林备用清规》。
当然,除了上述清规外,还有一些江湖派别自己整理出的清规行世。
鉴于清规的版本众多,内容增删不一,元朝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元顺帝命令当时百丈寺的主持德辉禅师考核各个版本,重新编撰一部内容齐备,可以作为所有丛林遵守规则的清规。于是德辉禅师便编撰出了一部规矩齐备内容庞杂的《敕修百丈清规》。因为这部清规是皇帝下令修撰的,所以,这部清规面世后,便一统江湖,成为丛林所有人都遵守的规则了。明清两代也继续沿用此部清规,直到解放初期,这部清规依然是僧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敕修百丈清规》的问世,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这点毋庸置疑。但是,纵观此部清规,可谓八股十足、官气十足、繁琐十足。从内容到精神,和怀海禅师的《禅门规式》相比,早已面目全非,脱离禅门的本质太远了。
而且,怀海禅师制定《禅门规式》的本意,是要摆脱朝廷利用律寺对于禅僧的严格管理和控制,摆脱律寺的那些繁琐的戒律对禅僧的各种束缚。但是《敕修百丈清规》恰恰利用皇权借助戒律,又重新把禅僧们管控和束缚了起来,我们只有看看《敕修百丈清规》中对于皇宫内那些皇亲们的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异常繁琐的仪式规定,就可以知道这个清规早已不是为真正的禅修所编撰的了。
怀海禅师的《禅门规式》原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无法一窥真容了。
今天的我们,在禅宗典籍中能看到怀海禅师《禅门规式》的最初最早的面貌,是在公元982年赞宁奉敕编撰的《宋高僧传》中,但是对于清规内容,《宋高僧传》记载得非常简约。不过,在随后不久道厡撰写的《景德传灯录》中,对于清规内容,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记载。而这,已经是今天的我们所能见到的《禅门规式》最好的记录了。
所以,为了准确把握和分析怀海禅师《禅门规式》的内容和精神,红尘洗梦便依据《宋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对《禅门规式》进行一些阐述。
怀海禅师在大雄山建立百丈寺站稳脚跟后,便对当时寺院和僧侣都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不论是在佛教史还是禅宗史上都可谓惊天动地的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史77: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