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总是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看山看水的感觉要自己体会

文:漫步秋叶

昨天晚饭后带小宝出门散步,快走到小区门口时,遇到了一对同样出门散步的夫妻俩,因为同一个小区,平时也时常遇见,看到了打个招呼也是正常。只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相当的无语,说话间那个男人几次三番想要拉小宝的手,小宝一个劲的让着躲着,小小的身体紧紧挨着我,我也顺势将小宝拉到离他远一些的地方,谁知他的手冷不丁摸在小宝脸上。我在震惊之余连忙抱起小宝,小宝吓得紧紧搂着我。真的想不到一把年纪,儿子都结了婚的人,怎么手这么快,当时真想板着脸好好骂一骂,转念一想,对这样的人远离是最好的,骂他他只会说因为喜欢你家孩子才摸摸她,反倒显得我不识好歹。

如果说昨晚的遭遇让我堵心,那今天在《乐透》一书中读到的那篇《巫婆》就是实实在在的恐惧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火车上的遭遇,因为车厢人不多,妈妈和小女孩一起坐着,男孩则独占了一个大位子,男孩快乐地向妈妈和妹妹描述着窗外的精致,在妹妹不小心撞到头哭闹时还会跑过去轻拍妹妹的脚,哄她不要哭。只是这温馨和爱被后来走进车厢的老男人,他告诉小男孩他也有一个妹妹,一个和男孩的妹妹一样的妹妹,他非常爱妹妹,所以抓住她用两只手绕在她脖子上掐她,一直掐到她死掉为止。然后描述着如何切碎她的妹妹……

在故事中可以看到妈妈在不同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安,从起初的抬起头疼爱地看着男孩笑,到笑容没有了,到站起来请老人,“滚出去。”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的话语是否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什么,当妈妈要求老人离开无果表示要去叫列车长时,孩子那句,“我们要砍掉她(妈妈)的头。”让我浑身发寒,而老人此刻竟然还加上一句,“还有小妹妹的头。”

这个故事之所以叫巫婆是因着男孩看着窗外的风景时,念叨着他看到了一个老巫婆,而就在此刻,那个老人走进了车厢,当老人被要求离开车厢后,男孩追问着妈妈,“刚才那个人真的把妹妹切碎了吗?”妈妈只是强调着,“他只是说着玩的,说着玩的。”于是男孩得出,“大概他就是一个巫婆。”

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故事。试想,哪个正常的人会对一个小孩子描述如何杀自己的亲人并将之剁碎的细节呢?他不就是一个巫婆吗?母亲起初的隐忍和最后的爆发在这颗恶的种子面前能起多少作用?

《乐透》是由美国著名的哥特惊悚小说家雪莉·杰克逊写的一部小说合集,雪莉·杰克逊短暂的一生中写有六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一本诗集、四本童书、五十五篇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作品。代表作《乐透》于1948年一经刊登便迅速造成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纽约客》杂志有史以来无人能匹敌的最高人气作品。2007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雪莉·杰克逊奖(Shirley Jackson Award),专门表彰心理悬疑、恐怖和黑色幻想类小说。

《乐透》一书中共收录了25个细思极恐的怪诞小故事。虽然每一个篇幅都不是很长,但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被人忽略的微小细节进行精雕细刻的描写,辅之以奇特的想象,塑造出一个个惊为天人的诡谲世界。

哥特式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对于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以及唯美主义,有着一种天生的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阴沉的精神气质。

《牙齿》讲述了一位夫人因为牙床肿胀,决定乘车去纽约找牙医看看这颗恼人的牙齿。丈夫将其送上长途巴士,一路上她一直念叨着“怪怪的”,上了车,一直处于昏睡,车停了就去喝杯咖啡什么的补充体力。只是,这一路上,那个搭讪的杰姆,那个后来坐在旁边一直念着不明所以的句子的杰姆,究竟是谁?为什么她一直嗜睡?在车上,拔牙时,拔牙后,她仿佛睡不醒一般。当最后醒来,她却对发夹上自己的名字感到陌生,而后随手将其扔进了烟灰桶,她翻遍了包包,疑惑着自己为什么没有资料,没有电话簿,没有身份证明,没有钥匙……仿佛她拔掉了牙齿,却丢失了自己,当走出医院所在的大楼,站在大楼前面等候,却是杰姆走向她,牵起她的手。

这是神秘,亦或是某种超自然?离家时怪异的感觉,途中一味的嗜睡,拔牙时梦中的狂奔和躲避,还有那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杰姆……这真的是“怪怪的”。

《查尔士》讲述了罗力去幼儿园后,每天回家都会讲幼儿园里那个叫查尔士的孩子,他打老师了,他被罚了,总之他的调皮和恶作剧不断。回家晚了,也是因为查尔士,同学们一起跟着受罚留在学校了。

当家长会上妈妈好奇地问起老师查尔士时,老师却惊讶地表示没有这个人。查尔士是谁?查尔士或许只是孩子想象出来的自己的化身,一个向父母表露自己在学校各种表现的媒介,只是父母却一直将他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的“不看好”,当查尔士变成老师的小帮手,父母亦表现出不信任。于是,查尔士不得不再次做些出格的事,以满足父母心中的“期望”。

孩子是敏感的,他能从父母的眼神和表情中读出很多东西,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父母的一个警醒,你与孩子的交流真的用心了吗?你的言行是否向孩子暗示过什么?

《穿着亚麻的芜湖欧》中,那个逼迫着孩子弹琴和朗诵诗歌的祖母,生生扼杀了孩子对写诗的热爱,恐怕在客人走后,孩子便会远离自己对钢琴和诗的热爱。

在很多孩子的小心思里,她们不愿意让同伴知道自己在家如何乖巧,她们更加不愿意自己的乖巧聪慧被家人到处炫耀,不愿以此成为同伴们的笑柄。大人们却总是乐此不疲地到处张扬攀比,却从未想过要顾及到孩子的处境。

《穿大鞋的男人们》和《花园》中讲述了两个女人与周围人的相处,一个因为坚持着善良和平等的原则而被孤立,一个却在别人的游说下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生活中这样的两类人比比皆是,坚持本心的人往往会被周围的人联合孤立,而那些耳根子软的却极易被同化。无论哪种,都是对人性的绑架。

在整本书中,最后一篇的《乐透》是最最让人震惊的,每年一次的乐透活动,需要全村的人一起参加,大大的木箱子里塞着纸条,每个人都要去抽一张……原以为这是全村的一个抽奖活动,也一直好奇着最后抽到奖的人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毕竟一年只有一次,一次仅有一个中奖者。在听到有人议论有的地方已经停办乐透时,甚至有人武断地认为那样只会制造麻烦。看到这里的我心里漫起一丝不安,当“中奖”的贺金森太太被手拿石头的众人慢慢逼近,绝望地尖叫着不公平并被一块石头击中了半边脑袋时,我才顿悟,这个所谓的乐透活动,中奖的人是要被石头活活砸死的。

“人生就像买彩票,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中奖!”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封面上的这句话。

有些文字,看完了也就看完了;而有些文字在读完后,却久久不能放下。在雪莉•杰克逊的小说里,事情总是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即使是晴空郎朗,有着夏天的温暖气息,背后仍有黑暗的威胁隐约逼近。

就像本书译者余国芳说的那样:看这本书之前,任何一个说法都嫌太主观,看山看水的感觉要自己体会。相信合上《乐透》后也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体会,对生活,对人,对事,对身边的一切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事情总是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看山看水的感觉要自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