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脚手架”——《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读书心得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习。“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是指儿童不能单独完成,但是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是儿童尚未学会,但在某个时刻能够学会的任务。所以,在“最近发展区”的学习通常是有难度的任务,学生往往需要教师为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

      那什么是脚手架呢?“脚手架”原是指建筑施工时为了方便工人操作以及解决运输等问题而搭设的各种支架。当把“脚手架”一词应用于教学,意思是指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工具、策略、方法等,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最后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其实也不算什么新概念,很多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都在运用。于是,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基础知识”、“实物图片”、“思维导图”,“学习单”、“多媒体课件”、“小组活动”等都属于“脚手架“吗?

      可笑的是,我们常常自以为给学生搭了“脚手架“而沾沾自喜,殊不知,那是假的“脚手架”。

      在教学如何写读后感时,我自以为搭了一架“脚手架”给学生,即读后感的写作模式:引——扣——议——联——结。谁料,学生只是掌握了写作模式而己,读后感离题仍然存在。如半期考作文《与狮子对视》读后感,原文讲非洲肯尼亚导游面对即将老死饿死的狮子不闻不问,“我们”同情心泛滥,劝导游给老狮子喂点吃的。可导游却说大自然是最好的安排。文章的主旨在于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可是好几个学生在写读后感时,都没有真正理解文本,都强烈谴责肯尼亚国家公园的导游,口诛笔伐他没有良心,丧失人性,对动物见死不救。学生的读后感环节很完整,都能做到:引——扣——议——联——结,可是文章主旨理解错误,怎么办?离题处理。所以,教学读后感,框架结构是真正的脚手架吗?不,如何把一篇文章读懂,如何找准有感而发的感点,这才是真正的“脚手架”。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脚手架呢?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工具、策略、方法等,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地完成任务,最后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比如,教学读后感,学生写的文章如果仅仅是形似读后感,而神非读后感,偏离文章中心,那么就算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假“脚手架”——《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三模块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