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处名为心灵的地方 《山丘上的修道院》

图片发自App

《山丘上的修道院----勒.柯布西耶的最后风景》范毅舜 著,斯坦威图书。

图书馆摄影类书籍的旁边,一眼被这本书的开页裸书脊吸引,封面和内页大量插图给人安静平和的力量。我本只想简单翻翻这些摄影作品的。

先来梳理一下人物:

作者范毅舜,绘画、摄影、写作、出版,教徒,艺术家,被请去本书介绍的修道院任驻院艺术家。

阿兰.高提耶,神父,1867-1954,惊世骇俗,不管艺术家有没有信仰,都是上帝的子民,都该为上帝所用。

图片发自App

勒.柯布西耶,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代表作朗香教堂,拉图雷特修道院(本书),无神论者。

开始感觉一头雾水,跟着作者去到了一个他自己都不认可的修道院。建筑大师的两个代表作都是最不像教堂的教堂,不像修道院的修道院,在建筑界声誉隆盛,院内修道人屈指可数,总之,处处充满矛盾。

故事开始清晰,源于阿兰神父的一张照片。为了重振宗教艺术,神父与同期的顶尖艺术家交往,不论他们是否信教。因此,神父与建筑师才有了关联,第一次合作朗香教堂“烁古震今,伟大的盛宴”。

之后进一步合作,本书主体出现,拉图雷特修道院!神父的期许相当简单:

“创造一个安静、可让上百人身心灵安顿的地方。”

终于搞清楚第一部分了!

本书的第二部分就是介绍作者以艺术家的角度感受和分析修道院的艺术成就和宗教作用了!

借用出版人的话来分析总结这本书,以下照抄来的。

“首先,被它吸引的是其中一帧一帧精美的图片,光与影的奇妙结合,加之作者颇有内涵与见地的文字,读来让人受到艺术与宗教的双重震撼。当然,还有这一切发生的那一小块儿自然景观一—这座修道院所在的迷人山岗。

本书讲的是信仰与建筑,兼及人事的机缘巧合与起落成败,加之作者个人的困惑及有如侦探故事般的叙事机巧——而这一切皆有美轮美奂的图片的陪伴——皆使本书成为一次艺术与心灵的探幽览胜之旅,在看似繁荣实则贫乏的当今图书市场,势将慰藉并导引与其心有戚戚焉者的孤苦灵性世界。

建筑是人类心灵的立体平面展示,必有大心性的人才做得出历久弥新、耐人寻味的建筑一—而不论这建筑原来是做什么用的。”

以下为书中精彩内容摘抄

“我只是刚好被派上用场而已。”

“与老树相较,人间很多兴衰不值一提。我爱极了树木的光影,只要伴随一丝和风,就能让我自层层思障中解放,让我重新珍惜那总被我视作理所当然的一口呼吸。”

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息,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大自然可以消化与吞吐人的故事。日升月落,道不尽人生世事,山风雨露参不透生命玄机。缓慢移动的庞大人群背后,总有几位走在时代前头的人,为后世凭添传奇铁事,为山川大地更添风情。

生活中每个细节都是幅独特风景。活着就要好好地吃、好好地睡,修院的餐饮非常简单,但因为不急不缓的享用,简单的食物却滋味非凡,为此我总感慨,就连吃东西这重大事情也常因工作缘由被我忽略,当为人基本需要都被我漠视至此,我不禁要问,我究竟还忽略了多少重要的生命环节?

上帝总以他独特的方式来述说自己,而僧侣与艺术家则透过自身禀赋来了解与呈现一己的发现。

直到此刻,我才领悟宗教与艺术根本就是一体的两面,无论是会士们繁文缚节的祈祷赞美,或柯布倾全心打造出的建筑,两者殊途同归,同样都在努力提升人们内心,为一处叫心灵的地方提供灵感与养分。

思及此,我突然对素昧平生的阿兰涌起需慕之情。当年他不畏批评,延揽艺术家为上帝工作,原来他早看见了艺术的价值,知道那发自艺术家心灵深处的渴望,定能为他耽溺在陈腐教义中的宗教添加新意,原来他渴望聆听的故事是个永不会完结的现代进行式。以阿兰神父的豁达,我相信他会不在乎修院的发展,因为他深知美会走在经院解释的前面,也只有美的轨迹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永久留存。

由于我们常想未来的幸福,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快乐。

学习静坐,处于当下,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

美的识见需要训练与积累。

建筑自己会说话。美不用多做解释,传统的非难最后都会被美覆盖、融化。一位无神论者为上帝的屋子带来新的可能。身处教堂光影变化中的人,或许会更用心思考、用身体体会上帝是什么。


图片发自App

我本想简单翻翻里面的摄影作品的,看看摄影师如何表达建筑。最终,却使我收获了更为宽阔的心胸。宗教与艺术的融合,信仰与建筑的互生,人间难得圆满,爱德却永恒不朽,这应该是最终级的教导吧。

这位伟大的建筑师以不凡的手法,通过最简单的的造型、色彩,表达光影,直指人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处名为心灵的地方 《山丘上的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