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从模仿开始

莫言小时候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挨饿的困难时期,当他听说只有作家可以一天三顿吃饺子,让他无比羡慕,从心底升起了要当作家的梦想。

然而那时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就在生产队劳动,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累得整个人都散了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作。

1976年他有机会参军入了伍,部队有图书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阅读,他自告奋勇申请当了图书管理员,他的作家梦从这里起航了。

为了实现当作家的梦想,在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他如饥似渴的把图书馆1000多册藏书全部看完了,平均1.5天看1本。

同时他也开始了写作,把自己写的稿子往杂志社投稿,这样努力坚持写了五年,投出的大量稿子,结果一篇也没有发表 ,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他知道了写作的艰辛,当作家的不容易,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写作的这块料,是否没有写作天赋。

1981年的一天晚上,莫言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他想,是否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这么多年写作也没有老师指点,全靠自己摸索,他想到既然自己写的不行,能否去模仿一下名家的写作。

于是他连夜跑到图书馆找到了一本他喜欢的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说集,翻到一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篇小说他读了很多遍,也是他最喜欢的一篇。

于是他开始了模仿写作,茨威格是用书信的方式,莫言也用书信的方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人公写的是一个女人,莫言也把主人公写成一个女人,茨威格写的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崇拜和爱慕,莫言写的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思念,莫言的小说题目叫《春夜雨霏霏》,他写了一个通宵。

第二天又顾不上吃早饭,也顾不得休息,修改了一遍,誊抄了几份,邮寄给了几家杂志社。

接下来的日子,是紧张而又漫长的等待,莫言经常茶饭不思,一直盼望着有信件寄来。那一天,终于收到了《莲池》杂志社的信,说小说被录用了。莫言终于用模仿的方法打开了文学梦 。

从此,他用模仿的方式写了很多作品,还认识了徐怀中老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模仿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后来他写出《红高粱家族》《蛙》这样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从模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