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爱”的日子带娃离婚,这对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止于此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昨天,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也是正月二十二,因为 2 也是“爱”的谐音,所以被称作百年来“最有爱”的日子,也因此引得各地民政局爆满。

可这一天,1个被爸妈带到登记处的小女孩却引来了广大网友的同情。

原来啊,在“最有爱”的这一天,小女孩却不得不陪爸妈来办理离婚。

安静坐在门外的小女孩,只能使劲扣手指,显得很不安。

很多网友纷纷现身说法,说:

“离婚对孩子伤害真的太大了,一辈子的阴影”

“这日子选得真缺德,旁边全是结婚的;结婚离婚就不能分开吗?”

“如果父母过不下去了,还不如早点离婚”。

旁观者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理由,但对于孩子来说,唯一一件确定的事就是“我没有家了”,而这个“破碎感”是与年龄无关的。

就像我身边一位45岁的朋友,在这个年龄,父母却离婚了,即使事业有成、经济中产、儿女双全,他都无法抵御这种失落和悲伤。

所以我想问,作为小女孩的父母,难道没有感觉这样做对孩子实在有点残忍吗?因为我们本可以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01 这对父母错在哪里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提到了2种共情,而这对父母的做法,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急性共情失败。

急性共情失败简单来说,就是在家庭突遇变故时,父母有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

对这个小女孩来说,父母离婚无异是一次很大的家庭变故。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很多父母即使迫不得已要离婚,也会为了孩子表面先维持,而为了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会选择隐瞒真实情况。

可这对父母竟然把孩子带到了他们离婚的现场,还选了这么特殊的日子。

可想而知,这个小女孩长大了要多么害怕过2月22日这天啊,对结婚又要有多么恐惧。

其实除了急性共情失败以外,还有一种慢性共情失败。

在不久前播出的电视剧《完美伴侣》中,全职妈妈吴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王耀庆饰演的老公以事业为重,工作太忙,吴敏可以说是“丧偶式育儿”的典型了。

可为了家庭付出一切的她却免不了内心对丈夫的抱怨。

虽然每每在儿子问起爸爸情况时,就解释说:爸爸只是太忙啦,他一有时间就会陪你。

但因为吴敏内心不满,所以儿子每次提到爸爸都很小心翼翼,不敢多问,但这也影响了孩子的性格,让他做什么都不敢,显得很懦弱。

这其实就是一种慢性共情失败。因为妈妈的逃避和埋怨,虽然嘴上不说,但情绪还是自然而然的传染到了儿子。

而遭遇了共情失败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些破坏性的情绪。

比如吴敏的儿子,因为爸爸在家庭的缺位,加上妈妈内心的不满,他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不是不要他了,会有“被抛弃”的感觉;他可能会为了妈妈的难过自责内疚。

可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就更加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了。

为了让爸爸妈妈更爱他,他会慢慢变成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成为一个不让父母操心的“懂事”的孩子,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而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可能遭遇《被忽视的孩子》中提到的10种情况:

1、空虚感:觉得活着没意义,无法享受生活。

2、反依赖:避免依赖别人,显得孤独而冷漠。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不确定自己的喜好,觉得自己很差劲。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别人包容,却对自己很苛刻,无法容忍自己犯错。

5、充满负罪感和羞愧感:时常悲伤、莫名愤怒,压抑自己的情绪。

6、自责:容易责怪自己,即使是别人的错。

7、感到自己有问题:害怕与人亲近,避免主动交友。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理智到近乎冷漠。

9、自我约束能力差:很懒,重度拖延者,不自律。

10、述情障碍:无法辨认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有易怒倾向。

02 冲突时怎样减少给孩子的伤害

当然,离婚只是一种极端情况。

但婚姻不易,相守很难,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夫妻冲突时,父母怎样才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呢?

这里有3个避免和3个应该:

三个避免:

1、避免让孩子成为替罪羊

以前看过一个影片《茉莉》,其中有一个片段,一次父母激烈争吵之后,爸爸生气的摔门出去了,而妈妈在家一边收拾一边就对女儿唠叨: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离婚了;

或者是说,你看,我都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就不能听话点么?

我们一句不经意的抱怨,并不会让孩子感激我们的付出,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所以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逃避生活、工作的替罪羊。

2、避免让孩子替父母选择

特别是在离婚这种关头,父母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可能最终会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选择跟谁。

但对孩子来说这是种煎熬。他内心免不了会觉得选择一方就是对另一方的背叛。

所以父母之间的问题,尽量避免让孩子来替父母做选择。

3、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诋毁

达达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16岁的男孩,虽然父母离异,跟着妈妈,但却对爸爸有很正向的评价,即使父亲再婚后,也和父亲的关系很好。

后来了解到,原来虽然父母双方离婚了,但他从来都没有听妈妈说过爸爸一句不好。

正是因为妈妈对爸爸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让他从小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爸爸。

特别是离婚后,夫妻双方对对方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其实很重要。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和另一方的关系,还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对不同性别的认知。

所以作为父母,不管是否是在婚姻中,我们都要谨慎评价,避免相互诋毁。

三个应该

1、应该在冲突时告诉孩子:不是你的错

其实在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好,家里最着急的一定是孩子。

在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父母因为三观不合,时常争吵,作为女儿的尤娜,本来很优秀,却突然间变得很叛逆。

在学校和同学冲突,甚至在超市偷大包的薯片,或者突然又感冒了,弄伤自己了,事情层出不穷。

因为孩子不自觉的就想做父母关系的粘合剂。

所以特别是在家庭冲突中,父母事后一定要和孩子说明:爸爸妈妈的吵架不是因为你,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父母对你的爱是不会变的。

2、应该客观理智、冷静平和的对孩子表达

比我们说的话更重要的,一定是我们说话的语气。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时,父母一定要自己先冷静下来,才能客观理智平和的对孩子表达事实的真相。

3、父母应该不要当着孩子面冲突

就像新闻中的小女孩,在特殊的日子,当着她的面,让她独自一人面对父母的离婚,这个场景一定会让她记一辈子。

所以如果可以,父母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有冲突。

03 如果可以,请别伤害

俗话说:再好的夫妻也会至少有100次离婚的念头。

婚姻本就不易,两个不同性格脾气、学识素养、家庭背景差异巨大的人的磨合,注定了会冲突不断。

所以有冲突是正常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孩子,减少对他的伤害。

如果可以,请不要伤害;

在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洛萨达比例1:5”,是说:要想获得紧密和充满爱的婚姻,你对配偶的每1句批评都要配有5句积极的话。

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也适用。

简单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夫妻间的争吵而误伤孩子、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而迁怒了孩子、有多少次把工作的不顺带给了孩子。

这些对孩子已经都是伤害了。

更别提,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已经走到了离婚这一步,那在这之前,我们又把多少伤害的刀子扎在了孩子的心里?

所以如果不幸,我们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我们也要相信自己对孩子的爱可以弥补。

不过也要明白,爱的建立不易,重建更不易,我们要做好准备,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唯愿天下少一些伤心的孩子,多一些用爱守护的父母。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有“爱”的日子带娃离婚,这对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