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性少数者的自我救赎2022-08-04

主诉:当事人29岁,从大一谈恋爱分手后就再没公开过恋情。父母对其婚恋很上心,频繁地催促他找对象,并热心安排相亲。当事人对此十分苦恼,因为他在第一段恋情中对自己性取向有怀疑。两年后,并尝试与同性约会,但感觉并不好,觉得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们。往后都没有发展出稳定的同性恋情。知道两年前,遇到到前的男友,两人志趣相投,并确定了恋爱关系,日常一合租好友的方式为身边人熟知。当事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与男友光明正大地约会,并得到亲友的祝福,但现阶段,他不敢公开恋情。


疏导思路:澄清事实→明确感受→探寻感受的来源→具体行动计划

一、澄清事实

1、共情+封闭式提问澄清:

当事人不愿意去相亲,觉得相亲不会有合适的。疏导员:“听起来你好像很悲观,还是说,你已经暗中有结婚对象了?”

2、深度共情、共情事实:

你父母希望你尽快结婚这件事跟你自己希望是相悖的,这让你感觉到很有压力,但你也清楚,你的希望对父母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3、重述、封闭式提问,用于澄清:

这种状态?是指没法违背父母意愿的状态吗?

4、封闭式提问澄清:

当当事人说“不喜欢女生”的时候,疏导员不表现惊讶,同时进一步澄清:“是不喜欢异性喜欢同性,还是对异性相处有恐惧感?”

我的想法:这一步澄清让我感觉到眼前一亮,做倾听师,绝不可想当然的理解当事人的表述。如果不能确定其表述的精确含义,应当询问当事人。

总结:当事人被父母催婚,但是因为自己性取向问题,几乎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这让他在父母面前很有压力。

二、明确感受、感受的来源:

当事人先前的叙述中提到了关键点“自己有怪癖,但是自己不能接受自己有怪癖”,疏导员从“怪癖”入手,了解当事人对自己是同性恋的看法和感受

1、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跟有怪癖的人很像?(当事人觉得是“可耻”的)

总结:

感受的来源:从当事人描述的经历中,感受到当事人羞耻感的来源是社会压力、父母压力,随着自己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社会压力依然减少,主要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

三、探索行动

1、感觉你现在最担心你父母的态度,你的打算是什么?

2、共情当事人:瞒着、拖着,但是心理内疚;找个女生结婚,良心上过不去,所以感觉到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理解的共情)

3、可能性区域技术:你觉得你爸妈知道你喜欢男生后,最坏的可能性是什么?最好的可能性是什么?有可能发生的,好的结果是什么?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略:详见P102)


四、感谢和肯定

1、感谢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拆解这个案例,我感觉到很有收获。

一方面,我发现在心理疏导中常用的套路是从当事人的感觉或感受出发,去了解当事人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做法、期望,帮助当事人理解他的内在冲突,并看得见行动。

另一方面,在这个案例中引入了“可能性区域技术”,这种技术在之前课程中我没接触过。大致理解为,当来电者陷入负面情绪,会对未来的事情充满担忧和恐惧,往往会想象最坏的情形。而在最坏和最好的情形中有很多种可能。倾听师需要让来电者知道他想象的可能并非唯一,引导当事人展开正面想象,并分析出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该技术的态度和行为策略是“坦然面对,争取更好”

2、感谢自己解决了“周六带教课无人照看孩子”的问题。因为家人都外出了,周六带教课我不能缺席,我请求隔壁老人帮我照看孩子两个小时,她同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3-性少数者的自我救赎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