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人的事

      这学期临期末,毛概老师黄老师给我们学生布置了期末作业,大概内容是这几周内“采访”老一辈的人,听老辈人讲述他们难忘的故事并加上自己对那时候和现在感悟,前后两者对比后有什么体会。刚好这个周末家里有事,我就回家拜访了我奶奶并“采访”了她,毕竟她仍健在(我爷爷在我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而且她人生阅历丰富,度过了半个多世纪,陪伴了这个社会几十载,她是历史的见证者。


      以下就是我回家“采访”我奶奶后总结整理出来的那一代人的事:


      我奶奶出生在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新中国还没建立,不过也差不多了,一切百废俱兴,正好赶上了这么个时代,但是对于出生在农村的奶奶来说,这一切形同虚设,根本没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生活质量没得到基本性的改善,因为我们那代人仍处于青黄不接的时代,至少我奶奶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农村村干部领导们没有严格限制每家每户的人后出生数量,更谈不上计划生育,而且那时候每家每户都奉行这一条“真理”,那便就是“多生是福”,孩子越多越好,可以兴旺家族,因此每户人家有五个孩子以上都是很正常的事,大家也都司空见惯,而且这个还能成为“茶余饭后”聊天的话题,当然了,前提条件还得有东西吃,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再加上那个不算好的时代,经济来源成了当时最大的问题,吃不饱穿不暖是最经常发生的事,而且还有人因此而被活活饿死。听我奶奶说,她自己有六个孩子,五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女孩子由于发生了意外,很早就去世了,而我大伯更是因为没东西吃而活活饿死的!那时候我大伯才六岁,六岁的孩子还没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因为贫穷买不起东西吃而活活饿死,那时候只有我爸见过我大伯(我爸排行第二,那时候我三叔才一两岁,四叔五叔还没出世),说到这里,我明显看到奶奶眼角泛有一丝眼泪,我赶紧转移话题。她继续说道,那时处在农村的她们也没什么教育可言,而且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女孩子不给读书,所以还是小孩子的她们就要做很多事情,干死干活才有得吃。在搞人民公社化的时候是我奶奶过得最辛苦的时候,她说她经常饿肚子,家里自己种的农作物都得上交到村大队里,那时候全村人基本上靠吃木薯皮番薯皮之类的农作物维持生计,那时没办法自己做生意谋生,自己家种的粮食又得拿去充公,所以每家每户都很抱怨这事,时不时还会跟上面的人吵起来。说到这里,奶奶笑了笑,说那时候“挺有趣”的是跟着她妈妈,也就是我姥姥,一起去吃“大锅饭”,奶奶说,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吃饭,感觉很有趣,其实那时候她还不太懂,等大了一点她才知道,大锅饭比不上小锅饭的地方,就在于它将张三、李四等许多人的米都煮到了一口大锅里,所以,当张三、李四等人个个都怕自己吃亏的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这些人往锅里下米的积极性;大规模集体劳动之所以不如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劳动的地方,也在于这种方式把张三、李四等许多人集合在一块儿劳动,以致劳动产品已经分不出这是张三劳动的产品还是李四劳动的产品,在张三、李四等人个个都生怕自己吃亏、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这些人的劳动积极性。所以1958年我国农村建起来的公共食堂之所以垮掉了,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违反了当时社会所说的那个价值法则,实行了吃饭不要钱。所以,当时的农民们都生怕自己吃亏,拼命地要求多打饭,放开肚皮拼命地多吃,宁愿吃不了倒掉,也不愿意少打点饭,结果是浪费严重,即出现某些外国人评论的所谓非理性消费;


      二是干部特殊化。生产队干部、食堂管理干部和其他食堂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多吃多占食堂的东西,他们往往给一般群众吃差的,而等到群众都上工去以后,自己偷偷在食堂做好的吃。在粮食紧缺的年代,这是最让群众深恶痛绝的;


      三是食堂管理不善。很多食堂用粮无计划,有粮的时候放开让大家吃,等粮食吃完了又束手无策;有的食堂不知道变花样,一年四季让社员吃“糊涂面”;有的食堂工作人员嫌找柴禾、用柴禾麻烦,烧麦草方便,便一年四季烧生产队的麦草,结果弄得生产队的牲口无草喂,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采访”到这里。其实,奶奶那一代以及前面几代人的事,我们这一辈的人永远都讲不完,虽然我们这辈未曾体验过那代人的不易,但在这里,我真心觉得她们那时候很苦,那时候生活的不便不是我们能想象得到的,因而我更加珍惜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她们要好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我们前几代的人为我们所创建的美好生活。活在当下,自己应当更努力地活着,才能不负期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代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