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第二十章 危险的采珠工作

名师导读

在尼摩船长的邀请下,“我”曾参观过神奇的海底世界。这一次,尼摩船长再次发出邀请,带“我”去观看采珠场。

我用地图一对照,发现它是锡兰岛,它是悬在印度半岛下端的一颗明珠。

【运用比喻】将锡兰岛比作明珠,突出了锡兰岛地理位置的独特,岛上风景优美,物产富饶。

尼摩船长又告诉我:“在孟加拉湾、印度沿海、中国海和日本海,都可以采到珍珠,但是产自锡兰的珍珠质量最好。每年3月是采珠季节。300多只船同时作业,每只船上有10人划桨、10人打捞。采珠人又分两组轮流潜入水中。他们两脚之间夹着重石,一根长绳系住重石与船相连,然后下潜到12米深的地方采珠。”

【语言描写】说明船长对珍珠的产地和采珠这项工作十分了解,同时也表现了采珠人工作的辛苦。

想到它们的巨颚,特别是那一排排尖利的牙齿,一下子可以把人咬为两截,我顿时感到腰部酸疼起来。然而,尼摩船长提出这种令人为难的邀请,口气却那么轻描淡写,就好像我们准备去某个森林里捕捉那些不会造成伤害的狐狸一样。

【语言描写】作者用极其丰富的想象,幻想“我”被鲨鱼咬后的痛苦与尼摩船长轻松、自然的态度相比,表现了“我”内心的担忧。

我拿起一本书来读,但总是走神,胡乱翻翻而已。

【细节描写】“我”无法专心看书,表现出“我”心神不宁,有些担心的样子。

“我?”加拿大人说,“一个职业鱼叉手?真可笑,这是我的职业的一部分。”

【神态描写】表现出了尼德·兰自信、兴奋的神情。

“至于我,只要给我一把鱼叉!此外,先生,您可能已经知道鲨鱼的构造有点儿特别,它们要转过身累咬住您,而这就给了您时间去……”

【语言描写】尼德·兰似乎对捕鲨很有一套。

尼德·兰和康塞尔早在那里了。

【叙述】尼德·兰是因为兴奋,想要快点去捕捉鲨鱼,所以早等在那里,而康塞尔是因为忠心,提前在那等“我”。

海湾的地位优良,适合于这类采珠工作。它躲避了最强烈的风,海面也从没有很汹涌的波浪;对于采珠人,这些都是很有利的条件。

【语言描写】交代马纳尔岛适合采珠的原因。

我们拿着短刀,此外,尼德·兰用手挥动一把鱼叉,这叉是他离开“鹦鹉螺号”之前放在小艇中的。

【叙述说明】尼德·兰兴致很高,表现出他对捕杀鲨鱼的期待。

我们跟着船长走,不久,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宽大的石洞,洞口四周的岩石上铺满各种海底花草。起初,我觉得这洞中很黑暗。我们跟着尼摩船长进入洞中,我的眼睛不久就习惯了这种黑暗。

【细节描写】海底的神奇与缤纷多彩展现在读者眼前。而船长对路径如此熟悉,说明他并不是头一次到这个地方,他对海底的很多地方都了如指掌。

我估计这只贝的重量有300千克。而这样一只贝可以有15千克的净肉。贝中有一颗珍珠,跟椰子一般大。

【数据说明】通过数字来直观地表现出这只贝的大小,用类比的方法更加清晰地表现出珍珠的硕大。

一块像面包一般的石头夹在两脚中间,绳索一头缚着石头,一头系在他的艇上,使他可以很快地潜到海底。以上就是他所有的采珠工具。

【细节描写】详细交代了采珠人简陋的采珠工具,突出了采珠人的艰辛与采珠工作的危险,表现了作者对采珠人的同情与怜悯。

忽然间,在这个印度人准备跪在水底下采珠的时候,我看见他做了一个惊骇的手势,立即站起,使劲往上一跳,拼命想浮上海面去。

【动作描写】印度人看起来有些慌张,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鲨鱼转过身来,眼看就要把印度人撕成两半。这时候,蹲在我旁边的尼摩船长突然站起来,他手拿短刀,直向鲨鱼冲去。

【动作描写】可见尼摩船长身手敏捷、反应迅速,而且勇敢。

不幸的采珠人被救活了,尼摩船长还从衣服口袋中取出一个珍珠囊放在他手中。

【细节描写】尼摩船长送给采珠人珍珠,表现出他慷慨、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当我把这一点想法向他提出来的时候,他口气稍微有些激动地回答我:“教授,这个印度人是一个被压迫国家的人民。我的心还在这个国家,直到我最后一口气,我的心也是在这个国家!”

【语言描写】反映了尼摩船长心系这个国家,也看出他尊敬、爱戴这个国家的人民。

精华赏析

本章对采珠场及采珠作业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让人了解到采珠人的辛苦和不易。珍珠虽然美丽,但在这美丽背后却隐藏着采珠人的艰辛,让人心生怜悯。

相关评价

本章从“我”对采珠作业的所见所闻,反映出采珠人生活的艰难和辛酸。文章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西兰丹像是一颗明珠,有点题之意,也为下文做了铺垫;其次通过尼摩船长对采珠人职业性质的描述,让“我”对这件事产生了更大的好奇心;另一方面,因为对鲨鱼的惧怕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斗争,为下文真正遇到鲨鱼埋下伏笔。文章结尾处尼摩船长眼看采珠人深陷危险,不顾自己安危,与尼德·兰合力救下采珠人,也充分反映出尼摩船长不失善良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第二十章 危险的采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