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简读(十一)

八佾(yì)篇: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到季氏:他在自己家的庭院里,居然采用天子才能享用的八纵八横六十四人的舞蹈,这样的事情如果都能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

解释一下八佾:《周礼》规定,只有地位最高的周天子的宫廷里才能跳这个规格的舞蹈,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然后是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说点题外话,《周礼》对”乐”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乐”是辅助“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了征服人心的感染力。周天子使用的乐和诸侯士大夫使用的乐,在规模和形制上是有差别的。

季氏的行为是逾越了社会尊卑等级的行为,是一种超越了自己本份的行为,所以孔子才这样痛心疾首。

综上所述,现在为人们所熟知的“礼崩乐坏”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鲁国的三家贵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在祭祀祖先大礼完成后,也唱着《雍》这首诗来配合着撤掉祭品。孔子说:《诗经》里有“诸候公卿作助祭,天子肃穆又端庄”,这样的气象怎么会出现在三家的家庙里呢?

彻:撤除,撤去。

奚:文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

在孔子看来,鲁国本来是周公的后裔,居然也开始不尊祖制,公卿家族的私欲也逐渐膨胀起来,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了。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心,那他(做这些装模作样的)礼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仁心,那他演奏音乐的意义又何在呢?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鲁国人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问的(好)意义重大呀。礼,与其仪式奢华,不如俭约务实。对于丧礼来说,与其完备周全,不如(真真切切)地内心悲哀。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蛮夷之国虽然有君,还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呢。

这就是“夷夏之辨”,也叫“华夷之辨”,的由来。比如南北朝胡汉冲突时,“五胡乱华”之类的词,就是汉族的豪门大户看不起北方王朝那些游牧“蛮夷”,说他们是夷狄之邦,虽然也有国君,却没有真正的礼仪。这种想法,开此先河者,孔子是。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rǔ)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能够阻止挽回这件事情吗?冉有说,不能阻止。孔子发出浩叹:呜呼,难道泰山的神还不如(向我问礼仪的鲁国人)林放吗?

“季氏旅于泰山”的意思是季氏去祭祀泰山之神,旅是一种祭礼。这个季氏就是季康子,那孔子为什么要问冉有能不能阻止呢?因为冉有做了季康子的家臣,帮季氏处理政务,主要是管钱,比如田赋改革、聚敛财富。

那又为什么要去制止呢?因为按照周代的礼仪规范,去泰山行祭祀山神之礼,是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去做的事情。连诸候国君主都没有资格做,现在却连一个当鲁国大夫的季氏都要来做了,这怎能不让老夫子心里愤愤不平。

                                        2019.1.1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简读(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