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好友燕子的一篇《再难,也不要送他走》一文,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虽然没有同样的经历,但却感觉心里塞塞,不是滋味,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育儿剖析,以便让更多的妈妈了解孩子,少走弯路。
很多妈妈都听过或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由于工作、二宝、断奶等各种原因,把幼小的孩子送回老家。等孩子接回来时,却感觉对妈妈很陌生了。
等和妈妈熟悉后,却出现了让妈妈不理解的行为:比如有时过分黏着妈妈,不管妈妈是忙是闲,上厕所还是做饭;有时会故意欺负弟弟妹妹;或是莫名其妙地发火摔玩具,捣乱,不能安静;更甚者会一直疏远攻击妈妈……简直让妈妈们身心疲惫,难以招架。这就是分离焦虑带给妈妈的痛苦。那我们应怎么应对这种问题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是指与某个人建立了亲密的情感关系后,又要跟她分离时,心里产生的伤心、痛苦的情绪,并可能通过各种行为表示拒绝分离。一般宝宝在6-7个月学爬的阶段就会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表现,而在12-18个月的时候会到达顶峰(理论来源: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分离焦虑有哪些危害呢?
众所周知,母亲不仅需要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饥饿”,还是宝宝心理上的“安全岛”和快乐源泉。当婴幼儿被送往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便使婴幼儿失去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
最初,宝宝会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并痛苦求助,愤怒的抗议。
当妈妈始终不出现时,宝宝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希望破灭,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最后,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企图去适应新环境,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状态。
过了一段时间,当宝宝好不容易重新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依恋关系时,孩子又被接回父母身边,使孩子再次经历依恋关系的打破和重建。这对孩子的心理、人际关系、情绪、人格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出现较高的焦虑水平、攻击性、压抑感、孤独感;发展中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或退缩行为。研究表明:78%的精神病患者,75%的抑郁症患者,84%的药物成瘾者;93%的报摄食障碍者,通过成人依恋访谈被评为不安全依恋。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依恋关系是以后其他人际关系的原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活动的主动性,独立性,灵活性,合作性,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竞争力。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倾向于被动、退缩、犹豫,参与活动不积极,缺少热情。
对情绪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快乐,善于表达情感,富爱心。 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焦虑、恐惧、不安,长久以往,会情绪多变,甚至成为情感冷漠的人。
总之分离焦虑对婴儿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婴儿时期,经常调换抚养者,剥夺了婴儿发展选择性依恋的机会,造成不安全型的依恋后,表现出广泛的非选择性的缠住大人的依恋行为,不加区别地对别人表示友好,喜欢用各种方法招引别人注意。长此以往,状态过重,会影响婴儿智力、个性、社会适应的发展。
分离对孩子产生很多负面影响,那么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又有多重要呢?
根据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母爱与情感依恋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心理营养素″。
良好的安全型亲子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系。婴儿所依恋的人出现会使他们有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婴儿就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或恐惧,从而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尝试与陌生人接近,这样就可使婴儿视野扩大,认知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怎么减轻分离焦虑的危害?
理论上,从0.5—1.5岁,是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只要宝宝在婴幼期被送走过,可能都会对宝宝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也影响到宝宝安全型依恋的形成
所以如果孩子被送走抚养过,又接回到父母身边,这时父母应注意:要尽可能多的给予爱抚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尽可能多的给予爱抚和鼓励,多陪孩子,多关注孩子。积极地跟宝宝接触,都直接影响着亲子依恋的形成。
一个以母亲为核心的稳定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过早过长时间的分离,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所以,有了宝宝的妈妈们,再难也不要送孩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