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明日遂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他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请孔子去,咨询如何打仗这样的事情,就是军事问题。

那时候春秋战国这些国君,最担心的就是打仗这个事情。但孔子和孟子最烦的就是他们整天问这样的事情。他们都觉得,以仁义治国,才是最重要的。

但问题是,国君们担心的,和这些学问家关心的东西是不同的,他们担心的是安全,是如何能够行自己的王霸之道,怎样能够让自己占领更多的国土。

所以,他们的关心点是不一样的。

俎,是切肉用的小几,就相当于是砧板。豆,不是豆子,是盛羹酱的器物。俎豆之事,就是厨房里的事情,引申为祭祀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事情,孔子和孟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孟子》开篇中,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是直接回怼、硬杠的,但孔子是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打断了这个话题,第二天就走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要说软话,做硬事。

孔子的做法就像《放弃的艺术》这本书中所讲的,他懂得说这个事儿,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能够和他长远地合计就算了,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去。

这是孔子离开卫国的原因之一,当时卫国还有很多“乱事”,孔子是一个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一个人。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从的人都饿病了,躺着不能起来。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这一路上,最大的几次危难,就包括在陈绝粮,在匡被人围攻,还遇到桓魋找人推倒了大树想要杀死他。这是孔子在流亡的途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几次危难。

子路的喜怒哀乐都是行于色的,子路说的“穷”,不仅是财富上的穷,就是穷途末路的意思。子路生气地问孔子,你教我们行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应该到处都是通达地,应该是能够跟所有人和谐相处的,那为什么我们会饿得连饭都没得吃呢?子路对于孔子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君子固穷”,有一种理解是:君子就是喜欢穷,君子喜欢固守在这个穷的环境里边。

但这肯定是不对的,那么,这个“固穷”,固的到底是什么呢?这可能并不是穷的这个状态,因为对于孔子来讲,他是很喜欢富贵的生活的,他曾说,如果我能够真的得到富贵的话,“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你让我拿着辫子去做下等的事,我也乐意。所以,孔子不是固这样的穷或者富的状态。

他固的是志,是操守。就是即便是在穷困的环境之下,我依然要保存我的志向,我依然不会乱来。这个才是君子固穷的含义。

可是,小人一旦遇到这种状况,“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落草为寇的状态。他们会以贫穷为借口,去做伤还别人,伤害世界,忘记自己初心的这些事情。

但是孔子认为,君子固穷。就是,穷困、富有,都不能够成为左右我志向的东西,我的志向是不变的,外在的环境怎么样我都能接受,但是我应该秉承我的志向和我的操守。

因为,三军可以多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六四.明日遂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