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道家无为之政与子女教育

哲思 推荐编辑: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

本文从道家的“无为”治政联想到家庭教育,并结合柳宗元文章提及的治政和子女养护问题,呼吁为人父母要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保护和干涉,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成长。以"无为而治”的手段达到“有为家教"的目的。文章深入浅出,直击当代教育现状,发人深省,特此推荐。



道家无为的要义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极其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治政的精髓。

锅里烹制小鱼,勤于翻动,不待小鱼熟,就已经稀碎了。所以治理国家,一定不能烦民扰民,要“无为而治”。因为“无为”所以可以达到“无不为”。

其实老子所谓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依从事物的内在规律,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社会生活。

比如庄子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丁大厨宰牛,当然是有所为啊,但是他合乎自然,顺乎规律,应于节奏,顺着牛的结构运刀,挥刀之间便能骨肉分离,连经络和筋腱都没有碰到,游刃有余,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再比如“萧规曹随”的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当上了丞相后,曹参处理政事,一切按照萧何已经确定的章程,一点都不变动。他日夜饮酒,却并不像那些昏头昏脑,庸庸碌碌的官员,他表面上无所作为,但实际上却是以萧何的法规为治理方法,只是并不多生自己的规矩而已。

道家反对的“有为”是强作妄为,严刑苛法。过多的干涉和强制老百姓,老子认为有为政治的结果是压而不服,天下多事,因此难以治理。老子劝说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样才能有好效果。

当然,一般皇帝都想在自己的治政期间表现得英明神武一些,所以往往为追求政绩而雄心勃勃,大肆妄为。

比如汉武帝,虽然他是一个英明的帝王,但是他也有好大喜功的另一面。频繁发动战争时,百姓不堪重负。

再比如唐太宗,晚年三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均大败而归,经济消耗巨大。他还大兴土木,营缮皇陵。可算是多方扰民。

皇帝尚且如此,历朝历代的官吏,为了自己升官,不顾百姓死活,追求政绩的行为,更是难以杜绝的普遍现象。这种“有为”只会祸害百姓,破坏社会的良性发展。

柳宗元在一篇叫《种树郭橐驼传》的文章里,更是明确了有为之政的危害,他写道——

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

这段描写应该是很形象的写出了百姓疲于应命的各种不堪了。

大到治国,小到教育子女,“无为”都不失为一个良策妙方。

同样还是《种树郭橐驼传》,我们再来看看柳宗元的形象阐释:

栽树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柳宗元在这里谈种树之道,说要像栽培子女一样细心,说栽好后要保持树的天性,不要妨碍他的生长,因为你的方法并不一定会使它更高大茂盛,可是,现实情况,我们的父母恰恰相反吧,大都是下面这种情况: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

你看,这个种树之道,不正是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之道么。

而柳宗元以“种树之道”与“对待子女之道”相提并论,应该可以给我们提了一个很大的醒:如何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育子之道 无为而教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给他自由,充分的自由度。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热衷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学钢琴的,学架子鼓的,学奥数的,学机器人的,学编程的,学跆拳道的,学围棋的,学绘画的。这么多的课程里面,有哪一样是孩子喜欢的呢?从学龄前就开始给大脑输入各种学习的信息。等到高中的时候,学生全都处于一种学习输入的疲劳的状态。纵观孩子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长此以往,孩子主动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已完全退化。

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优等生都不是课外补课补出来。

父母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子女的成长,在教育子女时最好的方法是“顺应天性”。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引导,使孩子以自然的方式成长,避免出现早熟或晚熟的现象。

“不敢为”,绝非“漠然不动”“听其自流”,不是无所作为、无尺度的纵容孩子,而是“不妄为”——从子女的兴趣出发,“辅其自然”,适当地帮助孩子挖掘在其所热爱的科目方面的潜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反躬自省,我们对待子女是不是过于“有为”了一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思‖道家无为之政与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