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这一年】我与文字

                                ————2018.10.3. 凌晨

图片发自App

若说起我与文字的缘分,怕是要追溯到我的幼年时期了。

事实上,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出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里。村子里不过千余口人,还分布在零零散散的四五个小片儿里。父母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不过初中文化,母亲连小学也没读过几天。小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做小生意,给别人打工。母亲领着几个孩子在家,除了下雨下雪,一天两晌天天下地干农活。

幼年的时候,孩子们并没有幼儿园可上,便经常聚在一起过家家、玩泥巴。哪里有什么家庭教育,顶多就是农闲时围在一个爱孩子的叔叔身边,听他讲“小淘气”的故事,或者断断续续的戏文。五六岁的时候,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母亲便用家里的碎布头,拼拼凑凑地在自家的缝纫机上给我做了一个花花绿绿的小布包。那时,村里的人家都很穷,所以背这样的“书包”上学的孩子很多,也并不会觉得有尴尬或自卑。

那时的学校,其实就是两排脸对脸的红瓦房,中间是校园,房后是游乐场。在那一间间灰暗的教室里,我从唱儿歌、跳童舞开始了自己漫漫的求学之路。只是那时家长并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孩子的学习,他们的目标就是凑合识几个字即可。孩子们放了学,通常要和大人一起下地干活,摘棉花,摘豆子,捡麦穗,锄草,放牛,拾柴……什么都做,只要干得了。

至于课外读物什么的,想都别想了。不过,上三年级以后,开始有了习作课。可能是因为自由自在又单调无趣的农村生活反而给了我想象的空间,我的习作居然多次受到老师的称赞,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但现在想来,应是老师善于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因为那时的作文纯属编造,丝毫不明白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图片发自App

后来,上了初中,学校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得住校。于是,父母就背上被褥,提半袋子面粉将我送进镇上的中学。依旧是两排红瓦房做教室,只是多出的几间教室摆上一个挨一个的木板床叫宿舍,一个屋里住二三十个孩子。房后有一大片非常平整的空地,叫操场。每次开学初,操场上都会长起半人深的密密实实的杂草。于是,我们要按照班级分片拔草,几十个半大孩子干上老半天才能清理干净。大家在私底下小声议论,它应该叫草场。

但即使在这样简陋的学校里上学,在当时已让我兴奋了好久。因为我认识了许多别的村里的孩子,学生人数一下从几十个增加到几百个。上学放学,吃饭入厕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蔚为壮观。因为要上晚自习,教室里的灯泡终于可以亮了,而突然摆脱了大人的管教和束缚,生活就像换了一片天空一样,别提多开心了!

上初三的时候,我第一次开始逃课,躲在宿舍里如痴如醉地读了人生中的第一套课外课——武侠小说《情魔神剑》,还饶有兴趣地在贴满贴画的本子上整理出了好多武术用语,例如:黑虎掏心,老树盘根,神龙摆尾,仙鹤晾翅……有时,也会模仿课文,写一些小诗歌,虽然不怎么样,但自己已经引以为傲地飘飘然。

再后来,懵懵懂懂的我在家人的安排下报考了师范。当我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跟在父亲后面走进三门峡市豫西师范的大门时,生活的空间再次升级。看着一个个身着统一服装的文质彬彬的学姐学长,我又激动又庆幸,第一次深切地理解了父母不顾家里的困难,坚持让我上学的意义。

那时的宿舍已换成了两幢崭新的大楼,楼道口有宿舍管理间。几位管理员阿姨轮流上班,整理学生杂物,检查宿舍卫生,督促晚上熄灯。每个宿舍有八名同学,分别来自三门峡地区的卢氏、义马、渑池、陕县,以及三门峡市区。因为学校扩招,还有几名来自山西省的学生。晚上熄灯后,年青的我们却仍不肯睡觉,不断地有小声的说话声传出。大家你一句,他一句继续着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哪个老师怎么了,哪个同学怎么了,各自的家乡风俗,童年趣事等等等等。

有一天晚上,上铺的女同学向我们讲起了她看过的一部小说——《简·爱》。她那洋气的普通话口音,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听得入迷,甚至羡慕不已。后来,她又讲了《飘》,思嘉丽的爱情故事同样让我着迷。于是,我就从非常有限的零用钱里节省下来一部分,自己买来读,并由此打开了我疯狂的读书生活。

图片发自App

先是自己买来读,后来是从电话亭里租,再后来从学校的图书馆里借,最后跑到市里的图书馆和书店里蹭。内容也从言情小说到恐怖悬疑,最后到世界名著。什么《基督山伯爵》、《茶花女》、《苔丝》、《呼啸山庄》、《穆斯林的葬礼》、《牛虻》、《平凡世界》等等,大多囫囵吞枣,但却让我开了眼界,学会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因为白天要上课,所以读课外书大多在晚上,至于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不但读,还摘抄,最后一篇一篇地写,甚至做起了作家梦,不停地写日记,写诗歌,写散文,还写过两部小说。最后生生累出病来,头痛到需要按时吃药才能休息,疯狂的读书生活也不得不渐渐放慢了脚步。

刚毕业的几年,还偶尔会买来书读。但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又要进修学历,再后来成家立业,为人妻为人母,书籍逐渐走出了我的生活,几年也翻不完一本。梦想从作家改为一名好教师,再改为一个好妈妈,最后改为车和房,改为安逸的生活。一位小学老师说,生活是个打怪升级的过程,但遗憾的是我却在升级之后选择了懒惰。

去年,单位组织老师们参加“青椒计划”学习。我由最初无奈的应付,到一点一点的喜欢,再到热切地追随,心头的梦想与激情被一点一点地唤醒,被动交作业也逐渐地被主动分享代替。其实,这些年我也并没有放弃写作,但多数只是写些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消息之类的东西,像这样感性的文字真的是少之有少了。

图片发自App

前天,吴虹校长号召大家回顾一下一年来的“”写作情况。低头看时,半年时间竟有十万余字的输出。其中,诗歌十七首,散文十五篇,学习心得五十六篇。虽然文章的品质有优有劣,但对于弃笔多年的我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收获了。我喜欢在夜晚写作,因为宁静的夜晚可以让我异常专注地将脑海中的想法梳理成眼前的文字。这十万个字,正是我无数次摒息宁神,苦苦思索的劳动成果。

可以说,没有“青椒计划”,就没有这十万字的写作,更没有这个觉醒的我。这十万字,不但让我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力量,更让我想起了那个在校园里的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看书的女孩,想起了那个曾经打着手电爬在被窝里写作到天明的自己,并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重新爱上写作,爱上梦想,爱上生活。

古时候的人们,常说人死之后会有灵魂到阴间继续生活。而时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阴间有灵一说早已不攻自破。但我认为,每个人仍然会有自己的灵魂。那是文化的灵魂,思想的灵魂,情感的灵魂,精神的灵魂,以及独一无二的个性品质的灵魂。而这一灵魂,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但愿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又有趣的灵魂,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作用,惠及他人,惠及社会!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过这一年】我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