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说:“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尽管这样斩钉截铁的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失偏颇,但这不正也说明了,即使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用时间和精力去细细雕琢,赋予其血肉和灵魂。
作为日本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村上春树同样也是一位对文章进行修改的“疯狂爱好者”。
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小说创作不像棒球比赛,一旦赛季结束,又有别的赛事开场。在经历了一段堪称漫长而孤独的小说创作完稿(长篇小说可能需要两年甚至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初稿)以后,从这里开始才是值得费时耗日、津津有味的部分。
01
村上春树在小说第一稿完成后,通常会稍微放上一段时间,小做休整(视情况而定,不过一般会休息一周左右)。因为这时候刚完成初稿的创作,作家可能还处于“头脑发热”的状态,不能客观地看待文章。
等休整过后,便进入第一轮修改。
这时村上春树会从头做一次彻底的改写,进行尺度相当大的整体加工。
会进行这样大的一次修改是因为村上春树有别于其他作家,不管一部小说篇幅多么宏伟,结构多么复杂,他从来都不会先制订写作的大纲和框架。而是对故事的展开和结局一无所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让故事即兴推演下去。
这样创作小说就容易导致许多地方前后矛盾、不合情理。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得将这些矛盾的地方逐一化解,改成一个合情合理、前后连贯的故事。
有很大一部分要完全删除,另有一些部分要进行扩充,再时不时地添加一些新的小插曲。
或许是面对这样庞大的修改工程实在太耗费心神,大多数作家在他们的写作回忆录里总是强调写作一定要列出大纲,按部就班。
然而这样的创作过程中,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在写《奇鸟行状录》时,村上春树断定这本书的“某个部分从整体上来看不太协调”,于是便将好几个章节完完全全地剔除干净。
而后来那被剔除的部分却被作为基础,另外鼓捣出一部全新的小说:《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而这轮庞大的修改量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在这个流程结束后,村上春树会再搁置一周,接着进行第二轮的修改。
02
第二轮的修改同样也是大刀阔斧地从头改写,只不过这次更加着眼于细节的东西,仔细的修改。
比如加入一些细致的风景描写,整合会话的语气。检查有没有与情节发展不相吻合的地方,将一读之下不易理解的部分改写得易于理解,让故事的展开更加畅达自然。
这一步不是大手术,而是微小手术的积累。
03
这一轮的修改结束以后,再稍事休息,然后着手第三轮的修改。
这次与其说是手术,不如说更接近于修正。
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看准小说的展开中有哪些部分的情节需要牢牢拧紧,哪些部分的情节又该适当拧松一些。
长篇小说名副其实,就是“篇幅很长的故事”,如果每一个场景的情节都紧绷着,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喘不过气来,所以在某些地方让文章松弛下来也是很重要的。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粗枝大叶、松松垮垮的部分也是必不可缺的。正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拧得紧紧的部分才能发挥出正面效果。
正如一个经常被人看见缺点的人,有一天突然看到他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家过马路,我们会忍不住说:“呦,这家伙,原来也是有优点的嘛。”
04
大致在这里,可能的话,村上春树会把作品在抽屉里放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忘掉还有这么个东西存在,或者说努力忘掉它。
像这样将作品好好“养护”一番以后,开始第四轮的修改,这次彻底修改细微的部分。
经过“养护”的作品会给作者与先前大不相同的印象,先前未能发现的缺点,这时候也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文章有没有深度也可以辨别了。
05
在经过四轮的改写以后,到了这一阶段,具有重大意义的就是第三者的意见了。
以村上春树的情况,当作品在修改到这个程度上成形后,会先让他的太太阳子通读原稿。这是他当上作家以后,从最初阶段延续至今的做法。
作为相处多年的妻子,所以大概能够领会她在通读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和见解的微妙含义。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因为成长经历和知识接收的不同,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却会造成别人的误解,而我们甚至还不知道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误解。
正因为如此,村上春树才会选择相处多年的妻子进行原稿的阅读和指正。毕竟接受批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与其他人可能存在观点上没有恶意的但是细微的偏差。
不过在这样“引进第三者”的过程中,村上春树有一条独门规则,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修改”。
因为读过的人对某个部分提出什么意见时,且不管那意见的方向如何,那个部分往往当真隐含着某些问题。
就是说,小说那一处的情节发展多少有些疙疙瘩瘩,而作家的工作就是要除去那些疙疙瘩瘩的地方。
这次的修改不必从头开始循序推进,而是针对有问题和受到批评的部分集中修改。
等到修改过后村上春树会请妻子将改过的部分重看一遍,重新讨论,如有必要再作修改。之后再请她重读,如果仍然有不满之处,再进一步修改。
这样大致完成后,再从头修改,加以调整,确认整体的情节展开。如果对种种地方做了细微改动,导致整体的基调出现絮乱的话,便进行修正。
如此经过繁复的五轮修改以后,村上春树才会正式将稿件交付给编辑审读。
06
于此,村上春树想说的是:不论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进的余地。不管作者如何认为“写得真好”“完美无缺”,其中也有变得更好的余地。
在写作过程中,对于来自身边的批评和忠告,必须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这是村上春树长期以来的一贯主张。
换句话说,重要的是修改这一行为本身。
村上春树认为作家下定决心“要把这里修改的更好”,静心凝神在书桌前坐下,着手修改文章,这种姿态便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
相比之下,或许“如何改写为好”的方向性问题倒是次要的。
很多情况下,作家的本能和直觉并非源自逻辑,而是从决心中提取出来的。
总而言之,要在修改上尽量多花时间。
作家雷蒙德·卡佛也是一位喜欢这种“锤炼敲打”的作家,他以引用其他作家字句的形式,这样写道:“写出一则短篇小说,再仔细地重读原稿,删除几个逗号,然后重读一遍,又把逗号放回原来的地方,这时我就知道,这则短篇小说终于大功告成了。”
由此可见,即使是如此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无法在初稿就写出令人惊才绝艳的旷世奇作。而是在一遍又一遍耐心的修改当中,经过细心的雕琢,悄悄赋予作品血肉和灵魂。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因为我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