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长期的收益?

《人格心理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对弗洛伊德理论详略得当的系统介绍,而是它可以起到建立心理学知识框架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图书馆的书架,那么其他的心理学知识就会是这书架上的书籍。但我相信,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还会发现其他新的书架,具备这种框架作用的心理学书籍肯定不只有《人格心理学》。

这就像在了解整个明朝历史脉络之后,再去看各位皇帝的历史一样,会让学习的知识按着时间顺序或是阵营派系有一个适当的归属

举几个例子吧,我们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心理测试和性格测试的问卷表与此书第五章-特质门派会产生联系。《进化心理学》与《自私的基因》可以与第六章-生物学门派的理论联系起来。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他也是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发现者,这在本书的第八章-行为主义门派有所提及。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也属于积极心理学,这在本书的第七章-人本主义门派也有提及。《人格心理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治疗方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这与心理咨询模块有所联系。

所以,我推荐优先阅读这本40万字的译文著作,之后再阅读其他心理学书籍,会发现知识的重叠与扩展,这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本书阅读起来会有些许枯燥,从很多人的读书笔记就可见一斑。我接下来分享的导读文稿也就只能帮各位到这里了~

有人可能会问,我为何会选择《人格心理学》分享?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格心理学》是一本一直再版的外文译本,干货多,虽然书很老,但是知识一点不老,还具备介绍心理学历史的辅助作用;

2.《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当研究对象从个体切换为群体的时候,研究流派也会切换至《社会心理学》。然而,社会心理学所介绍的知识庞杂,并已经有成熟的导读内容(某听书App的心理学入门课程就基本按着《社会心理学》的大纲编写的),我没有必要再做一个;

3.《人格心理学》是一本入门读物,虽然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心中的疑虑,但起码会加速我们对其他心理学书籍内容的理解,并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尤其对于充斥各种领域的心理学小知识;

4.我很希望这种好书可以更容易地被读者理解,内容上各种文献堆砌的文稿,我想写过论文的和经历过编辑工作的人应该能理解我想说什么,我就不明说了。

最后,祝各位心理学爱好者,阅读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1.《人格心理学》的学习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长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