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生家庭”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作为”

今天看了《奇葩说》,辩题是“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弟弟妹妹”,本来是想找个机会好好的表述一下我对这个辩题的看法。但今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以及李诞在节目中提到的“原生家庭”,我觉得比辩题更值得先说一说。

确实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些影响,而社会上大部分的声音也更加倾向于负面的,但事实上“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有好的存在。李诞看的那本书说“原生家庭”只影响三岁之前,我并不认同。三岁之前幼儿各个方面还没有发展起来,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一些事情,但在三岁之后幼儿的各个方面开始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也因此会开始变得“敏感”,很多人口中的“儿童创伤”以及“童年阴影”也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形成。

但对于“原生家庭”负面的影响我认为远没有父母的“不作为”可怕,这种不作为也可以说是偷懒,就比如今天晚上一个我和姐姐因为跟我妈聊天方式吵了一架,我妈就在电话那边听着,最后笑着说了一句“你们等下别吵架了”,第二个电话再打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这个事情,而我和我姐在接通第二个电话时已经吵得翻天覆地了。后来回想了一下,从小到大我们好像都是如此,而父母这种“不作为” 举动看似是避开争端的最好方式,但却不是对于孩子最好的方式,久而久之这就好像变成了一种胜负欲,就会习惯性去抠对方的字眼,也开始变得咄咄逼人争论不休。

再举一个例子,我朋友他们家在十几年前就住了亲戚的房子,这两年房价上涨,亲戚想要讨回房子,他们一家就需要面临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房子还了,该住哪里?”可如果不还,人家已经举家搬进来住了。于是,我朋友一家就开始了看房的征途,但她的爸爸却十几年如一日沉迷股市,一次被套盘,一次亏损到无本金,而这一次又不出意外的把买房钱投放在股市。

叔叔觉得股市钱生钱,自然能换个大房子,阿姨说“十几年了,我都不想说了”,而我朋友过年也因为没地方落脚不敢回家,但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他们家的房子还是没有着落,我朋友又刚刚毕业工资连交税都没资格。我问她:“叔叔阿姨没想过你们回去怎么住吗?”她说:“爸妈说可以住酒店,但那算怎么一回事啊,我还不如在外面。”

你能说这对父母没有考虑过孩子吗?他们有考虑,但考虑不周全,并且也只是考虑没有作为。“不作为”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亲属关系的远离,它更能挫败人,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性一件事情的“不作为”,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体会到的。这种“不作为”在父母看来可能只是偶尔几次的偷懒,但对于孩子来说,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对于情感的失望,也是对于社会的不信任,更甚至于对于世界的失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原生家庭”更可怕的是父母的“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