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阅读能减弱油腻感。
我们以为阅读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人站在孤岛上不敢出海,看不到灯塔,没有安全感。熟不知只有你迈出第一步,那片海洋的美丽才真的开始。用本书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的话说这是“恩典”,每个人都有机会触及到,有的人懂得把握,有的人却让“恩典”悄悄溜走了。
持续很长的时间,频繁自问或者被告知要“内寻”,人生一切问题都不太可能“外求”解决,也许心愿迫切,所以“恩典”降临,有很多的书就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比如之前李雪的《遇见一个人》,比如《少有人走的路》。
M·斯科特·派克1963年参加美国对越南的战争他在1966年接受心理治疗,他质疑战争的道德性,明确了自己的反战立场。后来,他成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赴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他的一生为成千上万患者治好了心理疾病。
索达吉堪布说:“苦才是人生。”
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下:“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M·斯科特·派克在本书的开篇写道:“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这么苦,我们如何活呢?哭哭啼啼、怨天尤人显然没用,不如直面苦难,思考如何活的大命题吧。
书中给出了解决人生问题的密码:自律。
自律,如同佛教的戒律。看起来是束缚,反而却是自由。回避、逃避、躲避,都是愚蠢的,唯独去面对困难,承担责任,才能让我们变得健康。这也让很多人止步不前,迎难而上是痛苦的,可这种痛苦毕竟是暂时的,视而不见是轻松的,痛苦却是长久的。因此作者提出了自律的四条原则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我们有太多时候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交织一处,像编织了一张厚重的大网压在我们头顶,恐惧、无助、自我怀疑随时让我们走在心理崩溃的边缘,最乏力的时候,很多人选择放弃自己的力量,包括我。
我常常给自己贴很多标签,所有标签都指向“放弃”:
我应付不来,放弃!我沟通不了,放弃!我不想承担,放弃......
我不知道自己有“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是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了,可是我放弃了。我认为放弃就代表解决了,虽然有些两败俱伤,但我宁愿承担后者的“伤”,也不愿意面对前者的“痛”。
我这前半生在放弃中丢失了很多东西,可怕的是我习惯了放弃和丢失,并认为那原本不属于我,也没什么好珍惜的。这一点,我需要治疗。
对于“忠于事实”的好处,最近才有所领悟。层出不穷的问题接踵而来,总是将我淹没,我把它们往最坏的方向去想象,把每个问题尽可能的放大吓唬自己,以至于每次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到问题的门口,心中胀满对问题的恐惧和排斥,稍不留神就搞砸了。
我不懂的是,每个问题都会有解决办法的,哪怕有时不解决也是一种办法。所以“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不加分辨,观察万物和自己,尊重事实,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治愈的第一步。
自律很难做到吗?它需要有原动力支撑,就是“爱”。
作者将爱定义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爱,不仅爱自己,还要爱他人;爱,要付出努力;爱,是一种意愿。
这里也提到了男欢女爱的“爱”,可是那种坠入情网的男男女女终究是对“爱”的定义不清楚,他们想象的浪漫的爱情神话是不存在的。
“爱”也是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本书中提到的几乎所有患者的案例都和患者的父母之爱缺失有关。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和爱,会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而童年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
这点于我,弥足珍贵。
童年生活的阴影的危害性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如果不去观察与治疗,也许这种潜在的危害会伴随一生。
今天和朋友分享我的童年在持续被否定中度过,尽管整个学生生涯我都是成绩优秀的那个,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种否定居然能有那么大威力,它像条鞭子赶着我,让我不敢松懈,不断的要去证明,也不知道要证明给谁看,却停不下来。
问题,不是那么轻易能解决的,比如我此刻面临的这个,我写下它,说出来,和人分析和讨论,依然做不到解决它,依然在“被否定”中踟蹰前行,无论做多少成绩出来,都不觉得自己有价值,甚至只要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哪怕是99%,也等于0。
这部分堵塞着,不知道什么时候通。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和爱体现在“倾听”上,作者建议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这需要父母付出很多精力。但是如果父母愿意倾听孩子,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孩子充分得到尊重,他就懂得自尊自爱。对孩子倾听的越多,你就越会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唠叨中,孩子确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讲话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
渐渐地,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然后你会更愿意倾听他,对他的了解也会越多。这个正向循环中,倾听是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越了解孩子,就越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也会感受到父母把他们当作了出色的人,他们就越是渴望从父母那里学到更多东西。
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的爱的流动。
要让孩子时刻得到来自父母传来的信息:不管什么时候,你都是有价值的人。你是我们所爱的孩子,你是可爱的人。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险,我们始终都会支持你、爱你。
当然,父母的爱中,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也十分重要,否则爱就是绑架和伤害。爱和自律的结合才是幸福人生的关键所在。
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心中就会相信世界充满爱,成年后他们仍然心中充满爱和温暖;相反,如果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也会觉得世界充满邪恶。
本书通向心智的成熟和自我治愈,它帮你看见你从前看不见的潜意识里隐藏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被看见,才能被解决。因此,这本书也是一种“恩典”,滋养生命、促进心智成熟。当然“恩典”不是全部,它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它仅仅是个开始,我们需要经常反思,因为上帝与我们很近也很远,要想获得“恩典”,亲近上帝,要不断的努力,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最后用荣格的一段话结束:
我一直认为,生命就像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供给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
生命和文明永远更迭交替,这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