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逻辑 Vs. 商业逻辑:第三方平台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版权归作者竹廿柒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魏则西事件」事件已过去三年有余,但余殃尚存。百度投放的广告排位似乎越来越靠前,用户的不满也愈演愈烈。最近,搜「助学贷款」跳转网贷事件,又把百度推到风口浪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则西事件」后,百度公司通过内网发布《砥砺风雨坚守使命》一文,向内部员工解释「魏则西事件」经过及影响,文中称「(百度)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需要去背负国家、行业本该履行的监管责任」。这篇文章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百度方对第三方平台责任的界定,监管责任属于国家和行业的责任。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之后的百度依旧故我。

但是,百度就一点责任也没有么?无论是「魏则西事件」还是投放广告后造成不利影响的其他事件,直接责任方都不是百度。而此次的助学贷款变网贷事件也可推锅给SEO优化。从法理角度讲,百度的合理审核义务仅限于形式要件,即对合作商家事先进行合法资质审核。即使不违法,但信息安全隐患太大,且一旦出事后果太严重。但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不太现实。从道德逻辑去解读这件事情太费力,我们换一个逻辑,从纯商业逻辑去解读。

首先,确定三方关系,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需求者和信息中介。百度作为信息发布平台,是信息的中介。一个有趣的逻辑出现了,如果百度要为平台上的信息负责的话,那电线杆是不是也要为贴在身上的小广告负责呢?将百度类比为电线杆、淘宝等信息平台,认为正如消费者错信电线杆小广告、淘宝,主要还是消费者自己选择的错误。这个类比对不对呢?

某种程度上,这个类比没有错,如果说百度是一个纯信息中介,那么这个类比一点也没有错。什么是纯信息中介,就是让百度成为一个电线杆,信息和信息接收方完全不受任何百度的影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问题来了,差别在哪里?差别在于百度不仅仅提供了信息,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商品,我们这里暂且将其成为「公信力」。


既然说它是商品那么必然是有价值的。讨论一下,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底存不存在。问几个问题,电线杆上的信息和百度的信息,你认为哪个更可信?如果你去百度搜索一个网站,搜索结果里,有一个被百度标注了「官网」,你会不会更相信这个是官网?……总之,原本用户在某种程度上对百度是有一定信任的。那么这种信任到底来自于哪里呢?无论是百度自己塑造了值得信赖的企业形象、李彦宏的个人魅力或者公众对于大公司的信赖,这种影响力都已经存在了,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以之为基础,带来的巨大流量及一定的转化能力,让百度可以向广告商提出更高的报价。

区别了电线杆和百度,那么淘宝和百度差在哪里呢?他们都是大公司,都有相当的社会公信力。在淘宝购物的人大概买到假货已经成为常态了,事实上买家心知肚明淘宝上假货很多,淘宝不会去宣传自己平台上卖的都是真货,大部分买家也不会有在淘宝上一定能买到真货的预期,这种共识形成了一种均衡。大部分人用淘宝主要是为了更多的选择、便宜和方便,很少有人会说上淘宝是为了买真货的(可对比天猫、京东等,你在天猫和京东买到假货是不是比在淘宝买到假货更生气?)。百度呢?百度最初倡导的是「让人们平等方便获取信息」,并成功的塑造了这一形象,尽管公众也并没有形成「百度提供的信息都一定是真的」这一共识。但「魏则西事件」让用户意识到,在百度上获取信息至少不是平等的。

在法律红线之上,第三方网站承担多少责任,是公司自己的选择,但什么样的选择承担什么样的结果。百度可以辩称自己没有责任,只是会一点点耗尽自己的价值罢了。

虽然,用户会出于习惯及选择的有限性,而仍然使用百度,但是全然信任的时代终是一去不复返。用户对其信任度的下降,会压缩百度的品牌溢价,供需供需,价格价格,最简单的商业逻辑而已。


百度股价变化 来源:雪球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逻辑 Vs. 商业逻辑:第三方平台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