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选择》读后感

      这周我们一起共读了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另一种选择》。其中每个章节都能让我产生共鸣。第一章,重新呼吸。其中提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力:(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2)普遍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3)持久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这三个因素(简称“3P”)的存在,甚至会让流行曲《一切都棒极了!》变成《一切都糟透了!》。它们会让你的大脑萦绕着这样的想法:“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直到永远!”我曾受3P因素的干扰,去年意外怀孕,然后又自然流产了,我把一切错误归结于自己的,然后就变得悲观消极。后来通过医生的解释,说这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慢慢的我就发现这并不完全是我自己的错,也存在很多客观的原因。

    第二章,房间里的大象。刚看到这个标题我在想,为什么大象会在房间里?英语“房间里的大象”指所有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通过第二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经历过什么,大胆的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大象”消失。我曾找冯尘老师谈论 “大象”的存在,因为有过自然流产,所以我害怕怀孕,整天担心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生孩子都快成为我的心结了,冯尘老师跟我讲了她的经历,同时她表明,她能感受到我的痛苦。她说的话,让我感同身受,让我产生了共鸣。她说:“别光想着自己,你要想着,你失去的那个孩子在等着回来,你不坚强,他就找不到路。”这句话真的是扎到我心里去了,我释然了,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上天既然要安排我历此劫,那就勇敢接受,最差也不过是如此,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差的了。加油,你可以的,我对自己说。

第三章,友谊的白金法则。心理学家苏珊•希尔克发明了“圆环定理”,她建议在悲伤时,先写下处于悲剧中心的那个人的名字,然后画一个圆圈把名字包围在里面。再在外围画一个更大的圆圈,在第二个圆圈里写下受悲剧事件影响仅次于第一个人的名字。接下去,再根据受影响的程度持续画圆写名字。这样画完,便呈现出一张牢骚顺序图。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你处于圆环中的哪个位置,你都需要给予他人安慰,并向他人寻求安慰。你要去安慰比你更接近圆圈中心的人,并且向比你离圆圈中心更远的人寻求安慰。人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悲伤与愤怒会交替出现,我们没办法完全理解他们身体或精神上的紧张和痛苦。有的甚至会嘴硬的躲在自己的圆圈里不出不进。如何给他们一个可以按下去的“按钮”呢?我们应该尽量遵守“白金法则”,也就是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从身处压力的人的行为中获得密钥,去包容理解并给予回应。不用问“我可以为你做些什么”。在我13岁时,父亲离世,那时候我在读小学五年级,当办完父亲的丧事回到学校时,班主任对我格外照顾。我知道她很心疼我,但其实我是想她跟平时一样对待我,然而我却能感受到她在默默的关心我,当我数学考了100分时,她为我骄傲;当我因为忙家务活,上学迟到时,她没有责骂我。在我心里,她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我也以她为榜样,曾一度把自己的愿望改成当老师。

第四章,自我同情与自信。文中提到做到自我同情和重建自信有一个法宝,就是写作。凯瑟琳和作者都是通过写作来恢复的,写作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断反思,把感受变成语言,更好的面对错误。我13岁时父亲离世,我曾一度悲伤。在我初二时,流行交笔友,我也有笔友,她是我的同班同学,我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每天早上我们交换信件,互相讲述自己青春期的烦恼。这种体验很美妙,所以后来我都认为只有书写才能完全把我内心的想法写出来。我除了写给笔友之外,我还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姑姑和舅舅。我希望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告诉他们,虽然我没收到回信,但是收到了关注。他们不会再忽视我的想法,也会询问我的意见。

第五章,成长到死。有人说:“成长比你成功更重要。” 创伤包括了人经历的一切失败挫折和痛苦,比如遭遇自然灾害,生病,甚至是失去亲人等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如意不开心的事情。实现创伤后的成长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它可以以5种形式存在。第1种形式,发现个人的力量。第2种形式是学会感恩。第3种形式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第4种形式,发现人生中更大的意义。第5种形式,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这些让我想起自然流产后,我脑海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女人要生孩子?我问过我的母亲、朋友、同学。最后得到一个最满意的答案: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第六章,重拾快乐。为了寻找快乐,我们时常会关注一些重大的时刻,比如毕业、孩子出生、找到工作、家人团聚等。但实际上,快乐与积极体验的频率有关,而非与其强度有关。作家安妮•迪拉德写道:“我们怎么过每一天”决定了“我们怎样过这一生”。我们与其坐等从小事情中获得快乐,不如去做那些能带给我们快乐的小事。就像网络博主蒂姆•乌尔班所写的,“幸福就是你在无数平凡日子里拥有的小快乐”。作者的一位良师拉里•布里连特让她懂得,快乐需要付出努力。他说:“快乐的一天短暂得就像15分钟,痛苦的一天漫长得就像15年。生活的任务就是把快乐的15分钟变成15年,把痛苦的15年变成15分钟。当然,没人会假装这很容易做到。”小时候,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每天快快乐乐的,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就喜欢把心事藏起来,搞得自己很痛苦。后来我遇到了一个男生,他告诉我,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跟我说,我不希望你藏着掖着。慢慢的,我敞开了心扉,重拾了快乐,这样的感觉很棒!

第七章,让孩子更具有复原力。培养复原力取决于孩子所拥有的机会和他们与父母、照料者、教师、朋友之间的关系。我父亲去世后,母亲曾一度崩溃,作为家里的长女,我变得很懂事,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尽力帮助母亲分担家务活。或许这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些掌控力吧。我想成为母亲的依靠,让她知道我是可以依赖的。

第八章,一起寻找力量。马丁.路德.金说:“人类处在难以挣脱的相依相存之网中,共同的命运将我们牢牢捆绑在一起。无论有什么直接发生在某一个体身上,都会间接影响到人类整体。”不仅个人可以建立复原力,人与人之间——在社区、学校、城镇和政府里,也可以培养复原力。当培养起共同的复原力时,我们会变得更强大,而且会形成能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社群。集体的复原力不仅需要每个成员都怀有共同的希望,还需要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故事和共享的力量。在父亲去世后,我在初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从小失去父亲的同学,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故事、共享的力量让我们变得更亲密,我很感谢她。

第九章,在失败中不断学习。温德尔•菲利普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戴夫去世一周年来临之前,作者为孩子们安排了一个积极的第一次——到洛杉矶参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总部。孩子们亲眼看到在4次失败后,火箭在海上成功降落。火箭发射过程让我们知道从失败中学到的比从成功中学到的多,而且,失败越大,我们的收获越大——因为我们会进行更仔细的审查。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由于我害怕摔跤,所以总是希望后面有人推着我,我记得在我失败了3次之后,父亲告诉我:“不要怕,我在后面保护你,你不要回头,只管往前骑。”这个方法很管用,我知道父亲在保护我,我就放下了心里的恐惧,大胆的往前骑,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早就放手了,因为只有放手我才能学会。

    第十章,再次爱,再次欢笑。故事的结尾,作者有了新的舞伴。虽然她可能会爱上另一个人,但她依然会深爱着故去的人。“死亡会结束生命,但不会结束关系”。就像我父亲,虽然他去世了,但是他一直都是我的父亲,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改变。

    以上就是我在读完《另一种选择》之后的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另一种选择》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