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变形的是什么?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短篇小说,以荒诞的手法描写了人的肉体和精神受压迫的故事。

卡夫卡《变形记》


        书中一开始写到格雷戈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怪异的甲虫,从此他的生活就发生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变化。原本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格雷戈尔的身上,他也非常乐意为自己的家人付出,因而他在家庭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会受到家人的尊重。一旦他变成了人们眼中的怪物,且没有能力为家庭分担后,遭到父母的嫌弃和厌恶,起初妹妹非常同情并友好地对待他。形同动物一般的他生活在窄小而黑暗的空间里,极受压抑。后来,随着生活日趋拮据,父母和妹妹不得不出来工作挣钱,也没法照顾他。久而久之,家人就完全当其为有害的怪物,因其吓跑了租房屋的房客。苦闷痛苦的格雷戈尔就在回想往日家人与他美好的时光里平静地死去。

        读来觉得一阵惊慌而又疑惑,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常说血浓于水,那亲情又真的能够胜过一切?为什么他们在乎的是格雷戈尔变了的样子,而没有去寻找格雷戈尔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又如何想办法让他变回原来的样子呢?其实格雷戈尔并没有变,他依旧是如此善良。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似乎比变形的动物更加可怕。这才是真正的变异,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现实。没有了温暖和爱的家庭是一种残酷的折磨,更是绝望,虽还抱有希望的格雷戈尔就是在这种绝望中毫无挣扎而孤独寂寞死去,平静的表面是他作最后的反抗,然而还是无济于事。

        最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说到当格雷戈尔死去后,“他们三人眼睛都有点哭过的样子”为什么要用“有点”来修饰“哭过”?毋庸置疑,这是个缺乏爱而扭曲畸形的家庭。他们一直把那个怪异的儿子当成是一种负担,看成是累赘。他们只是把格雷戈尔当成是赚钱的工具,从来没有关注过他内心真正的苦楚。实际上,他们只是将儿子驯服成为家庭服务的奴仆,并不存在真正的亲情。

        结尾中父母和妹妹三人非常高兴地离开住所,畅谈对未来的展望,当他们看到女儿舒展她那年轻的身体时,他们变得沉默起来,不知不觉间用默契的眼神看着对方,他们在想,到时候了,也该为她找个好丈夫了。而又是对他们新的梦想和良好心愿的肯定。不知这里能否可解释成女儿将成为他们下一个俘虏呢?他们所谓的新梦想和良好心愿也不过是他们想着如何从女儿身上压榨更多?女儿又能够逃得过这种被奴役的悲哀命运?

        显然,作者以不寻常的写法来揭示反人性的思想,是当时特定背景下的一种折射。人们苦闷的心理得不到慰藉,进而愈加扭曲变形,变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形状,更是心灵上的受创,精神上的变态。这让我想到我曾看到过的一部名为《人性》的小短片。

短片《人性》


短片中主人家里的一切布景都是以人为工具,片中所出现的场景都是人为道具,就连红绿灯的指示也一样。可是有些事情也总是相似的,奴役之人不想被奴役,却又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中。触目惊心的是那个主人也不过是被别人踩踏的一块地毯,真是可笑但又深刻。究竟人性又何在?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相互压榨,冷漠麻木,这又和鲁迅笔下的那些“看客”有何不同呢?其实都是处于“看”与“被看”的关系中,这短片将人的劣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现今,随着手机的广泛发展,我们也愈渐冷漠,冰冷机器无声的交流取代了面对面的互相寒暄,最终又剩下了什么?好像是无息的感叹。在快节奏下,我们的生存状态同样也是一种变异,不知道这能否称得上是社会催促的结果?我们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忙忙碌碌,日渐消瘦困顿,空有一身疲乏。无可厚非的是,我们却以“这是一种习惯”置之,未免有点患得患失。不知我们又想过是否要变形而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呢?

        坦白说,有的人虽变,却依旧。因为有爱,爱能将这一切拥抱。当然,爱是由我们释放出来的,这个责任的落实又取决于我们。冷漠生距离,且让我们活在有爱的怀抱里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形记》:变形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