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前两天,有读者留言问: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应该怎么办?
很简单,要么附和他,要么无视他,千万别和他纠缠。
因为就算你有十张嘴,也说不过一个胡搅蛮缠的人。
就像这个故事:
有两个人吵了一天,一人说3×8=24,另一个人说3×8=21,相争不下告到县衙。
县官听罢说:“把三八二十四的那个人拖出去打二十板!”
二十四的人不满:“明明是他蠢,为何打我?”
县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能吵上一天,还说你不蠢?不打你打谁?”
和不讲理的人争论,就是自找苦吃。
正所谓: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聪明的人,从不和愚昧的人争辩,那只会拉低你的智商。
人与人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
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辩,注定不会有结果。
生命有限,永远不要在层次不同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01
层次不同,不必强融
莫言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讲过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莫言请人吃烤鸭。
大家都酒足饭饱后,桌上还剩下很多。
莫言心想,这么多东西浪费了太可惜,于是他就继续吃。
这时,有人开口了:“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
莫言瞬间感觉脸上火辣辣的,好像挨了一记耳光。
可那人还在兴致勃勃地说:“你们说他饭量怎么那么大?要是中国人都像他一样能吃,中国早就被他吃成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了!”
回到家后,莫言非常委屈。母亲建议他,以后再去赴宴前,先喝上两碗稀饭,再吃上两个馒头。
莫言听取了母亲的建议,下一次赴宴前他就先垫饱了肚子。
于是,这一次他吃得慢条斯理。
结果有人却说:“看看莫言那假模假样的劲儿,好像他只用门牙吃饭就能吃成贾宝玉似的。”
其他人听了哄堂大笑,而莫言只能尴尬地笑笑。
生活中从来不缺这样的人,他们总能想尽各种方法来挖苦你、诋毁你。
你若是跟他生气,他还要怪你不懂幽默,不够大气。
《垃圾车法则》一书里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就像垃圾车,他们装满了垃圾四处奔走,充满懊悔、愤怒、失望的情绪。
一旦你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把垃圾一股脑全都倾倒在你身上。
所以,遇见这样的人,不要纠缠,不要争辩。
你要笑着挥挥手,与他们告别,继续走你的路,才不会被他们干扰了心情。
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太过狭隘,才会看见的都是污秽。
你若与其纠缠不休,只会让自己筋疲力尽,把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就像两个登山的人,山顶的人说前方有一片汪洋,而山腰的人举目四望,一片荒凉。
层次不同的人,永远无法处于同一频率上。
你若与其争论,无异于鸡同鸭讲,怎么也无法让双方都满意。
就像有位朋友曾经跟我抱怨“实在不想回家过年!”。
因为上次回家时,有个亲戚问他工作情况,他当时才刚毕业,收入一般,但胜在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亲戚听完点点头,也没多说什么,可后来他出去买东西回来时,却听到那亲戚跟他爸妈说:“你儿子读这大学好像也没什么用,你看那xxx的儿子在工厂一个月都挣得比他多……”
层次不同的人,注定无法沟通。
他不懂你的理想,你也无法理解他的追求。
就如村上春树所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话,还是要说给懂的人听。
02
三观不合,不必凑合
当然,有些时候,即便是相同层次的人,也未必聊得到一起去。
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三观的差异。
古人讲“道不同,不相为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叫做“三观不合,不相为友”。
你喜欢看书,有人说你装文艺;
你喜欢吃西餐,有人说你太做作;
你喜欢四处旅游,有人说你爱显摆……
很多时候,让我们沮丧的不是不快乐,而是快乐的时候,分享错了人。
你分享欢喜,他觉得你在炫耀;你倾诉悲伤,他觉得你矫情做作。
三观不合,注定不是一路人。
微博上曾经有一个热门话题:“和一个三观不合的人做朋友,是怎样的体验?”
有位网友的回答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
“你性子冷,不喜欢说话,他说你不礼貌不尊重人,总是竭力劝你对每一个人笑脸相迎。
你辛苦奋斗了那么多年,就是想过得好一点,他却总说你太不会过日子,非逼你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你和一个极品的同事闹矛盾,本想向他寻求安慰,他却总是一脸严肃,说一定是你没有好好沟通。”
你的顺理成章,在他眼中就是诸事不对。
或许谁都没错,只是彼此三观不合,无法苛求。
说到底,三观不合的人密切来往,只会成为彼此的负担。
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与其互相伤害,不如好聚好散。
有的人,无言也默契,有的人,却是相对也无言。
生活无需过多陪衬,三观不合,不必为友。
毕竟朋友的意义,不在多,而在真。
就像《千与千寻》中的一段话,写得既真实又美好:
“人生就是一辆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路口,没有一个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你会看到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运,会有人陪你走过一段,当这个人要下车的时候,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因为,说不定下一站,会有另一个人陪你走得更远。”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三观不合的人,就像两条相交线,哪怕只是短暂的相遇,最终也会分道扬镳,渐行渐远。
无论友情、爱情,唯有三观一致,才能走得长远。
余生漫漫,要与真正知你、懂你的人相处,才不枉来这人间一趟。
03
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人和人最难的是什么?”
有个回答是:“懂得。”
人世间最大的孤独,不是一个人,而是你身处众人之中,却找不出一个懂你的人。
和一个懂你的人说话,是一种减压;和一个不懂你的人说话,是一种无聊。
和一个懂你的人相处,是一种快乐;和一个不懂你的人相处,是一种折磨。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我想普天下最糟的事,莫过于怀着满腔心事与秘密,却非无人可诉,而是没有人听得懂!”
茫茫人海,遇到一个懂你的人,实属难得。
“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俞伯牙琴艺高超,许多人都对他仰慕有加,却没有谁能真正听懂他琴声,直到遇见了钟子期。
那是俞伯牙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懂得”的滋味。
他惊喜万分,激动地对钟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啊。”
两人相见恨晚,结为生死之交。
后来,钟子期病逝,俞伯牙得知后,悲痛欲绝。
他在钟子期墓前,弹完一曲《高山流水》,就此摔琴绝弦,隐居山林,不再弹奏。
因为世上,再无懂他之人。
一个懂你的人,胜过万千酒肉朋友。
世界上最温暖的话,永远是“我懂你”。
作家廖一梅曾说:“人这一生,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因为了解,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懂,是一切情感升温进阶的基础。
比如杨绛和钱钟书,他们互相懂得,相互欣赏,风风雨雨数十载。
有一回,杨绛给钱钟书写了一封信,只有一个字“怂”。
而钱钟书立马回信一封,也是只有一个字“您”,这封信让杨绛感动落泪。
原来,“怂”的意思,是问钱钟书心上有几个人?
而钱钟书回复的“您”,意思就是心上只有杨绛一人。
一来一回,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是我见过最动人的情书。
杨绛是最懂钱钟书的人,钱钟书也是最懂杨绛的人。
他们的懂得,是一粥一饭的温暖,是相对无言的默契。
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有些人值得用一生去珍惜。
而有些人,当断则断。
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生很贵,要留给值得的人。
就像作家苏芩所说的:“跟谁在一起舒服就和谁在一起,包括朋友也是,累了就躲远一点。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无论伴侣,还是朋友,宁可孤独,也不凑合,宁可抱憾,也不将就。
懂你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今日作者/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