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家的味道

继续读《史铁生精选集》

《插队的故事》20

娃娃们都很快乐,互相比着谁分到的肉更多,而且更肥。都先喝一口肉汤,吃一点豆芽和漏粉,看见别人碗里的肉没动,自己也不动。四元儿忍不住吃了一大口肉,别的娃娃都笑他,都住他碗里看,笑他碗里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多肉了。

“咋,狗日的们操心吃!”徐财喊,也很快乐。

怀月儿先端着碗住回窑走了,说是要给她大她爷、她妈、她兄弟都尝尝。所有的娃都想起窑里,骄傲地端着碗往回走,一边用筷子蘸点肉汤在嘴里嘬。

五元儿永远是个倒运鬼,飞似的往窑里跑,肉和菜全扣在地上,一只大碗也捣烂,又遭了疤子一顿骂。肉和菜拣起来洗洗还能吃,半碗汤却全喂了狗。狗把那块地舔成一个坑。63

(在清平湾,和看电影一样,吃回肉也不容易。一天,村里准备让学校里的孩子们吃回肉,早晨,孩子们像过节一样早早爬起来,端着父母准备好的大碗来到学校。

每个孩子分得“一个白馍,小半碗肉,大半碗漏粉、豆芽和肉汤”,分完后,先不吃,看看谁分到的肉多,而且更肥;看完之后,还是不吃,“都先喝一口肉汤,吃一点豆芽和漏粉”;按理说,汤也喝了,豆芽、漏粉也吃了,这回肉总可以开吃了吧,还是不能吃,“看见别人碗里的肉没动,自己也不动”。

这样看,孩子们之所以喝汤,吃豆芽、漏粉,是因为舍不得吃肉,但是,不吃肉,肉又在碗里放着,老在自己面前晃,怎么办呢?只有先喝汤,总喝汤。

但是,总有小孩子抵不住肉的诱惑的——一个叫四元儿的小孩,忍不住吃了一大口肉,自己的胃是满足了,但“别的娃娃都笑他,都住他碗里看,笑他碗里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多肉了”。

当看到怀月儿端着碗往家走,准备给家人也尝尝肉的滋味时,孩子们也跟着学,“骄傲地端着碗往回走”,一个“骄傲”,把孩子们那种得意劲写得活灵活现,想到家人等会就能吃到香喷喷的肉了,特别是想到家人可能会夸奖的“真乖”、“真懂事”,怎能不“骄傲”?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端着香喷喷,且只喝过汤、吃过豆芽漏粉而没尝过肉滋味的碗,怎能无动于衷呢?不过,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解馋之道,一边走“一边用筷子蘸点肉汤在嘴里嘬”。

当然,也有孩子端着碗走着走着,绊倒了,碗碎了,肉和菜全扣在地上,不仅没得到家人夸奖,还遭了一顿骂,骂是骂,但肉不能浪费,“肉和菜拣起来洗洗还能吃”,但洒在地上的汤只能喂狗,“狗把那块地舔成一个坑”。

这也不足为奇,孩子们都没怎么吃过肉,更别说狗了。和孩子们“用筷子蘸点肉汤在嘴里嘬”一样,“狗把那块地舔成一个坑”,这个场景不仅让我震撼,更使我感动。

昨晚,为了年度考核,加班到很晚,在统一叫外卖的时候,基本上点的也是素菜。点外卖前,自己就和一位同事说“好饿”,但那个时候,在我脑海中想的也不是吃肉。

平时,自己喜欢做饭,但吃的不多,吃不多倒不是因为做的饭里没肉,可能和自己运动与崇尚极简生活有关。但是,在小的时候,自己还是吃肉的。

那个时候,大家生活普遍不富裕,吃上一顿肉确实像过节一样开心。父亲在隔壁镇子上做小生意,常常带一些牛肉回来。有时候,家里买了猪肉,瘦肉留着炒菜,肥一点的包饺子,如果肥的剩的比较多,会用来炼油,把肥肉练成“油拉子”,练出来的油留着以后用,“油拉子”便成了我们小孩子的零食。

现在,自己很少或几乎不吃肉,但小时候父亲带回的牛肉,母亲包的饺子,还有那“油拉子”,是永远的美味佳肴,也是记忆中永恒的家的味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