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长与孩子对话指南(六)

其实,上一篇文章主要分享的思想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的我党的主要思想武器之一。面对众多舶来品,实事求是又怎么不是我们应该要采取的思想态度呢?

再说赏识教育,之所以在国内受到广大的认可,其实也是国人急需要别人夸赞的原因在作祟。这不免让人想起近年兴起然后又迅速衰落的“夸夸群”。

我们的文化底蕴确实不擅长夸赞,教育中也很不擅长夸赞,这是或许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所致。当然,教育这个词或许真的就是包含了批评的意味,比如说“我回家教育教育他”这句话你又怎么理解呢?这里的教育是不是包含了一定的批评意味呢?

另外,我们的教育更多的面向集体主义,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集体的意义,为集体做贡献,甚至为大我牺牲小我,经常引导学生能够融入集体等等。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所接受、现在看来甚至是顺理成章的。正如上篇文章所分析,赏识教育可能指向的是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个很大的命题。但是像“夸夸群”似的教育肯定是不正常的。溯源“夸夸群”之兴起,源于大家包括成年人内心中渴望别人的认可,而我们的文化底色比较含蓄,即便是认可也很少“夸”出来;“夸夸群”之衰落,源于漫无目、极尽夸大、毫无原则的互相夸,最终夸跨了夸夸群。

以事实为鉴,我们需要多一些思考。现在在教育的第一线,已经感受到一些喝着“赏识教育”毒鸡汤长大的孩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赏识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吗?“赏识教育”是错误的吗?

当然不是,错误的应该是那些运用赏识教育的人,他们的迷信、懒惰导致了赏识教育在落地生根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为中国文化吹进来一些不同的风,本身是极为好的,但是动辄就在全市全县不加辨别的推广,确实是极为懒惰的事情。

或许某个地方的领导听了一个赏识教育的讲座,感觉极好,很能发挥学生的天性,激活学生的灵性,不加思考,也没有进行调查求证,也不听一线教育者的意见,就上马了赏识教育,可以说是将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全部遗忘无疑。君不见现在各个地方推广的教育理念、思潮一茬又一茬,但是很难有长久坚持的,原因是什么?水土不服可能是主要原因吧。

懒惰的还有很多家长。家长们也不分析自家孩子是否适合赏识教育,也不分析自家孩子的某些问题是否还需要赏识教育来赏识,从不过问自己孩子是否被赏识的过了头,更加不管赏识教育有哪些原则,阅读了赏识教育的一本书、看了一集赏识教育的一个纪录片,就开始一味地期待着自己的赏识能够激发自己孩子内在的天性和灵性,全然丢掉了经历过时间验证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论,造成了偏颇,没有给孩子划清楚底线和原则,忽视了成长过程中应该有的奋斗和努力。这才是赏识教育的失败之处。

很多奉行赏识教育的家长后来慢慢发现再怎么赏识都不起作用了,孩子都没有沿着自己期望的路径发展,这就在提醒家长赏识的是否有问题了。甚至有的孩子听见自己家长夸自己,心里面都在嘿嘿冷笑,孩子们猴精似的早就知道不是那回事请,或者孩子们一开始可能期待的惩罚没想到却是一通夸赞。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言之有物的。家长应该知道需要夸赞什么,什么时候绝对不能够夸赞,哪些原则性问题一定要守牢,哪怕是发生了再大的冲突。当然我们是不应该摒弃对于孩子的夸赞的,但是我们的夸赞需要出自真心,基于实际的事情的,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真正的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激发孩子们的灵性。具体内容我们下一篇再叙。

也就是说,赏识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舶来品想要扎下根来,需要中国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很多人却直接跳过了中国化的过程,没有调查分析,运用本本主义的思想,直接照抄照搬,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实事求是才是我们遇到新鲜思想的时候应该具有的思想态度。

实事求是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很多家长或许还受到另外一个思想潮流的影响,接受了另外一个大的谎言,这个谎言就是读书无用论。现在的学区房炒到火热,再也没有人宣扬读书无用论了。但是当时,很多人看到比尔盖斯辍学了也能成功,北大毕业还得卖猪肉,自家门口大学毕业生要么没有工作、要么给别人打工,便觉得读数无用,反正都是打工不如早些打工。这看起来很有道理,有的家长们也纵容,有的家长是拗不过,最终导致了那么一批人受到蛊惑没有继续读书。

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宣扬开来,当时的每题需要负责任。致力于报道那些没有毕业功成名就、高材生卖猪肉一塌糊涂的事情,无非是博眼球,但是让那些没有辨别力、懒得辨别、没有足够智慧的人上了当。

现在看来,读书真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吗?不全是吧。就像我期望着孩子学钢琴、跳舞、绘画真的是期望他将来以此为生吗?全然不是。我只是期望将来某一天,父母不能陪在他身边、在一个没有亲人的地方,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够吟诗作对、谈个曲目、歌舞一曲聊以抒怀而已,不至于自己是一个干瘪的人。

至此,各位读者们,笔者梳理这些谎言的时候,很痛心。生活中需要辨别能力,而这些,不正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智慧光芒之上吗?

欢迎关注公众号:教育实践录。记录生命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中家长与孩子对话指南(六))